林晃昇先生逝世二十一周年公祭文

林晃昇先生逝世二十一周年公祭文

日期:2023年2月25日(星期六)

时间:上午9时

地点:雪兰莪州士毛月富贵山庄林晃昇墓园

 

我们敬爱的董总前主席林晃昇先生,

我们永远怀念的林老总

 

今天,2023年2月25日,您的家属,董总、教总、独大教育机构、各个团体和学校的代表,各界人士和学生们,聚集在您的坟前,来看您了!

 

敬爱的林老总,

我们今天在您的灵前进行公祭除了缅怀您与同道们在华教运动中所经历过的种种事迹和牺牲,也同时要传承并发扬您为母语教育、国家民主和人权公义所体现的奋斗与建设精神。感谢您的奉献,惠泽母语教育、国家和人民,激励大家继续坚持和努力!我们将一如既往,不忘初心,继续承前启后,维护华教,发展母语教育,伸张人权,争取平等地位。

 

敬爱的林老总,

1973年《华文独立中学建议书》、2005年《华文独立中学教育改革纲领》和2018年《华文独中教育蓝图》,指引了华文独中的复兴、教育改革和发展。近几年来,我们正在落实《华文独中教育蓝图》,打造华文独中成为“乐教爱学,成就孩子”的学习乐园。

 

全国独中学生人数从1973年的2万8318人,在2017年达到最高峰期,有8万5199人,之后逐年下降至2022年的7万9694人。但是,华小六年级毕业生到华文独中升学的人数却节节上升。这显示近10多年来,有更高比率的华小毕业生到华文独中升学,而家长们也认识到华文独中教育的优越性和孩子的未来前景。

 

由于华裔总生育率已经大幅度减少,因此华裔新生婴儿人数趋向减少,导致华小华裔学生人数减少,而华文独中学生人数也相应减少。我们关注这种现象对华校,尤其是对微型华小和中小型华文独中的影响,并会规划和采取一些处理方案。

 

与此同时,华小的非华裔学生人数和比率则增加许多,从1990年近1万8千人或3.20%,增至2020年近10万1千人或19.75%。我们将向教育部争取提供相关的师资和教学培训以及教育资源,协助华小完善对非华裔学生的教学、学习和课业辅导等教育措施。

 

去年9月22日召开的董总与教总联席会议,议决成立“董教总微型华小专案小组”,以研讨微型华小课题,并提出有关的处理方案建议。此外,董总也成立了强化华小董事会功能委员会,以提升华小董事会对本身使命、职权、学校管理与行政的理解,并进行相关培训,培养华教人才,使华小董事会加强运作和发挥功能。

 

敬爱的林老总,

我国于去年11月19日举行了第15届全国大选。新一届联邦政府内阁组成后,新任的教育部长副部长林慧英与董教总等教育组织,在今年2月9日进行首次的交流,双方达成共识,每3个月定期召开会议,处理各项教育课题。我们期待通过这个定期的运作机制,能够妥善和有效地处理和解决相关问题,包括师资、课程、教材、拨款、校地,增建和迁建学校以及微型学校等。

 

随着我国出现新的政治局势和团结政府的成立,广大人民希望政府有所作为,展现良好施政成绩,使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复苏和成长,通货膨胀下降,民生问题获得解决。

 

除此之外,某些政治人物、组织和人士的极具种族和宗教极端主义的言行,更是对国家和人民带来负面冲击。各界应对这些极端主义言行,坚决说不,大家努力营造有利形势,防止和化解种族和宗教极端主义。

 

敬爱的林老总,

华教的道路虽然曲折,走得艰辛,但是我们深信,华教的前途是光明的!我们肩负使命,会继续坚持下去,继续努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达成华教的愿景和目标,进而丰富我国多元社会的特色和优势,造福国家和人民。

我们秉持信念,广大的群众是维护和发展华教的根基。华教运动是群众运动,必须结合社会各阶层的群众,鼎力支持华教。

 

敬爱的林老总,

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您留下的火种,一定会带来光明!

愿您在天之灵,护佑华教,护佑国家!

向教总前副主席陆庭谕先生告别

向教总前副主席陆庭谕先生告别

向教总前副主席陆庭谕先生告别

 

敬爱的华教元老陆庭谕先生,

尊敬的陆老师,

 

今天,在加影华教山岗,董总、教总、独立大学有限公司、新纪元大学学院、林连玉基金等华教同道齐聚在一起,怀着不舍与敬意,向您告别。我们衷心感恩您为华教、华社和国家所作出的一切付出和贡献。

 

敬爱的陆老师,您不仅仅是一名教师、一名平民百姓、一名吉隆坡敦拉萨区选民,更是一名高瞻远瞩,毕生致力于维护与发展华教事业和捍卫民族权益平等的伟大华教先行者,您与已故的林连玉、沈慕羽、林晃昇和郭全强等杰出华教领导一同并肩作战,在荆棘满途的华教长征路上,面对各种无情的打压和威胁,依然顽强前行,充分体现及实践了族魂林连玉先生的“横挥铁腕批龙甲,怒奋空拳搏虎头”的威武不屈的精神。

 

敬爱的陆老师,您是华教的一面鲜明坚韧的旗帜,领导、捍卫、建设华教,立场坚定,不畏打压,深受社会各界群众的敬仰和爱戴,大家尊称您为陆老师、华教活字典、华教斗士、华教守护者。

 

您对国家治理和政治局势发声,强调这片土地是一个多元社会的国家,我们都是建国的民族,各民族地位平等。

 

您坚持到底,永不放弃,敢怒敢言,常诉说及分享奋斗经验和华教历史,深深影响后辈,成为大家的典范。

 

正如诗人臧克家纪念鲁迅所写的诗句:“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您如今虽然告别人世,但是您将永远活在人们心中,华教斗士陆庭谕老师,铮铮铁骨,精神永存!

农历新年假期通告

农历新年假期通告

农历新年假期通告

本会农历新年假期将从2019年2月4日(星期一)至8日(星期五)一连休假5天,2月11日照常办公。

 

特此通知,敬请垂注。

 

恭祝大家:新春吉祥、万事如意!
林晃昇先生 逝世十五周年 公祭文(2017)

林晃昇先生 逝世十五周年 公祭文(2017)

我们敬爱的董总前主席林晃昇先生,

我们永远怀念的林老总。

 

您的家人、董总、教总、独大领导、华团的代表、华文独中的孩子和各界爱护华社的人士都来到了您的墓前看您了!

 

今天,2017年2月25日,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来到了这儿。我们感谢您为我们争取母语教育、国家民主和人权公义。我们敬佩您为了华社,无怨无悔的奋斗精神。您的贡献惠泽了我们,您的付出让母语教育和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十五年了,您离开我们已经十五年了,但是,您魁梧巨大的身影,您从不俯就强权的形象,依然长存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70年代,一个风雨如晦的时代。您说,“一个人生存在世界上,当然首先是要解决生活的问题,要不然就饿死。生活问题解决了,就应该对人类社会做出贡献”。于是,您做了人生中最大笔的亏本生意。您先担任了雪州董联会理事,然后再扛起了雪州董联会、董总以及全国发展华文独中工委会主席的担子。您耗尽了您的力气在维护和发展华文教育这回不了本的生意上,这一亏,您亏了几十年的时光。您不曾言倦,从不言悔,您这门经营了一辈子的亏本生意,让华社的子子孙孙都赚了,可我们如今却不知道该如何把盈利和您分享。

 

我们依然记得,1973年,您率领董教总联合独中、校友会和文教团体接纳和通过《华文独立中学建议书》,并成立“全国发展华文独中工委会”的创举。独中的师生也未曾忘记,您带领大家编写独中统一课本、主办统一考试、致力于培养独中师资、全力为独中学术开辟升学、就业的出路。您创造了独中教育事业,您的血汗涓滴成华教的长城,是您的远见造就了我们。

 

1973年至1991年,您领导董总17年间果敢、睿智的表现给董总打下更稳固的基础。为了完善大马的华文教育,您号召华社共同筹募独大的法律基金,努力通过正式的法律途径来争办独立大学。为了抗议教育部委派不具华文资格的教师出任华小高职的举措,您率领董总联合华团、政党一起举办“全国抗议大会”。为了开拓华文教育更远大的前景,您毅然参政,力求站在更多元的位置上,力争华教公平的地位,直到1987年茅草行动中让自己身陷囹圄,也在所不惜。站在您为华教立下的丰碑前,我们是何等渺小。

 

敬爱的林老总,经历了2015年的风雨后,我们欣然地向您报告,董总的面貌依旧。我们依然秉持着您不屈服于困难的精神,继续在2017年,投入更多的人力和资源,全心让董总发展得更蓬勃。

 

董总共有13个属会,其中柔佛、雪隆、霹雳、吉打、彭亨、砂拉越、沙巴7个属会在今年就要进行改选了。董总再次呼吁,也衷心盼望雪隆董联会、沙巴独中董总都能以华教利益为先,而重回董总的大队伍,共同壮大维护和发展华教的力量。

 

为了巩固华教团体的凝聚力,培养更多推动华教发展的生力军,吉打董联会、玻璃市董联会、彭亨董联会和马六甲董联会已先后举办了华教领袖培训营。来到2017年,槟城、霹雳、砂拉越也会相继共襄盛举、大家上下齐心,为华教不遗余力地付出,就为了不辜负林老总对我们晚辈的期盼。

 

敬爱的林老总,2017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第14届全国大选有可能在今年举行,而董总作为我国华教最高领导机构,有责任向全国人民表达我们的立场与看法。于是,我们再一次向各政党强烈表达华教数十年来所面对的困境和要求,即承认华文独中统考文凭、制度化拨款和拨地增建华小,以及允许在有需要的地区增建华文独中。

 

须知道,多元民族、多元文化、丰富的语言环境造就了大马独特的魅力,也培养了大批能掌握三语的人才来为国家贡献。所以,我们恳切地盼望国家领导能认清民族语言、民族文化是大马的宝贵资产,进而大力支持母语教育的推广项目,摈弃单元教育的思想,以展现国家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尊重和包容,并彰显中央政府的世界观和宽仁的气度。

 

华文独中是大马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的一环,在培养人才的工作上从不敢怠惰。华文独中优秀的办学理念是耳目昭彰的,华文独中统考文凭的价值也不容置疑的。因此,独中学生的总人数,也从去年的84,604,增加到85,304人。此外,2016年英国《泰晤士报》所公布的全球大学200強名单上,超过89所大学接受统考生的报读申请。如此看来,华文独中统一课程和统一考试实实在在地为国家带来了荣誉。至于违反国家教育政策、不符国情、有损国家主权的说法不过是危言耸听的无稽之谈罢了。

 

敬爱的林老总,华文独中教育一直追求精益求精,所以,我们已开展了《马来西亚华文独中教育蓝图》的项目,并承诺您会在2018年公开项目成果。为了完成这项华教使命,我们不敢松懈。2016年,我们已在全国60+1所华文独中展开了问卷调查,并认真分析了得来的信息。我们也通过考察、交流、拜访等等行动,深入地和各界探讨了教育的重要课题。

 

我们承诺,2017年会完成蓝图的初步报告,公布相关的文案,并通过讲座、线上调查的方式来搜集众人的看法。同时,董总也会在今年推展筹募500万教育基金的大项目,期盼能集结众人的善款来落实《马来西亚华文独中教育蓝图》上的建议,共同完成华文教育的改革梦想。

 

董总也没忽略国民型华文小学的发展。为了全面掌握华小在维护董事会权益、校地主权,以及华小增建和微型华小搬迁、教育发展拨款、课程纲要(KSSR)、师资调配等课题上的现状,董总已计划在今年展开相关的调查,也承诺会把分析结果向负责单位和社会人士报告。同时,我们也会致力于在各州举办华小董事交流会,具体掌握,尤其微型华小现况和增建华小的相关课题。

 

林老总,诚如您所说的,“在为华教斗争的路途中,我们要以坚毅不拔,不断埋头苦干的精神才能获取成就”。教育是一项永续的工作。您过去不眠不休地带领着董总团队去捍卫大马的中文教育。如今,担子已落在我们晚辈的肩上了。董总的领导和行政团队承诺,我们一定会以您为榜样,无论改革的道路多么崎岖,也一定会竭尽所能,继承你的遗志,奋力维护大马华文教育的堡垒。

增建和搬迁华小课题

增建和搬迁华小课题

 

1. 前言

本文旨在整理在1999年至今获政府批准增建和搬迁的华小建校进展概况,和董总在增建华小及与其相关课题的一贯立场。

 

2. 政府批准增建和搬迁的华小

1999-2008年,政府批准增建16所华小,其中15所已竣工启用,还有1所在2008年大选前获准增建的加影新城华小,仍在兴建中,预计在2017年启用。2008年大选后至今,政府没有批准增建华小。

表1:1999-2008年获政府批准增建的华小数目及建校进展

批准时期

批准数目

完成数目

未完成数目

1999年大选前

5

5

0

2008年大选前

6

5

1

非大选时期(1999-2008年)

5

5

0

2008年大选后至今

0

0

0

合计

16

15

1

资料来源:董总整理。
注:

  1. 1999年大选,政府批准增建5所华小,即雪兰莪州的八打灵培才华小二校(2001年启用)、首都镇康乐华小二校(2005年启用)、帝沙再也华小二校(2006年启用)、安邦华小二校(2008年启用),吉隆坡甲洞华小三校(2007年启用)。同时,政府也批准兴建1所华小的分校(不是增建华小),即彭亨州关丹中菁华小分校(2013年启用,目前在申请为行政独立的新学校)。
  2. 2008年大选,政府批准增建6所华小,即柔佛州新山百万镇培华华小二校(2016年启用)、吉隆坡旺沙马珠华小(2015年启用),雪兰莪州的万挠哥打爱美乐华小(2012年启用)、沙登岭华小(2015年启用)、双溪龙华小(2016年启用)、加影新城华小(预计在2017年启用)。
  3. 在1999-2008年非大选时期,政府批准增建4所华小,即柔佛州的柔佛再也华小(2001年启用)、大古来华小(2001年启用),砂拉越州美里杜丹中华华小(2007年启用),雪兰莪州布特拉高原敦陈修信华小(2013年启用)。此外,在宏愿学校计划下兴建的“首邦市敦陈祯禄华小”(2002年启用),被教育部纳入华小学校统计。
  4. 马华署理总会长魏家祥在2016年11月20日文告,把迁校的柔佛州古来华小二校和永平华小二校,当成是“全新华小”/“增建华小”,且遗漏1所增建的大古来华小。古来华小二校和永平华小二校分别在1999年大选前和2006年获准迁校,不是增建的华小,两者新迁校园都在2012年启用。大古来华小是在1999年7月获准增建的华小,在2001年启用。

此外,在1999年大选获准兴建的彭亨州关丹中菁华小分校已在2013年启用,目前在申请成为行政独立的新学校。

另外,有2所华小的分校,获准成为行政独立的新学校,即砂拉越州民都鲁中华公学分校在2008年获准成为民都鲁中华华小二校,吉兰丹州话望生华小布赖分校在2011年获准成为话望生布赖新村华小。

1999-2013年,政府批准搬迁85所华小,其中76所已经启用,9所未启用。在该9所未启用的迁校华小,有3所预计将在2017年启用(赛城联合华小、乌雪县叻思华小、古来太子城培正华小)。

表2:1999-2013年获政府批准搬迁的华小数目及建校进展

批准时期

批准数目

完成数目

未完成数目

1999年大选

12

12

0

2004年大选

17

14

3

2008年大选

13

12

1

非大选时期(1999-2013年)

43

38

5

合计

85

76

9

资料来源:董总整理。

表3:1999-2013年获政府批准搬迁但未启用的华小

未启用的迁校华小

备注

1. 霹雳州乌鲁十八丁联合华小 2004年大选前获准迁校。2014年停办。迁至赛城,预计2017年启用。
2. 霹雳州务边培民华小 2003年停办。2004年大选前获准迁校。计划迁至金宝,无土地迁校,未动工兴建。
3. 柔佛州昔加末中央华小 2004年大选前获准迁校。无土地迁校,未动工兴建。
4. 雪兰莪州呀吃18哩中华华小 2008年大选前获准迁校。迁至安邦班登区福全山庄。面对校地纠纷,未动工兴建
5. 雪兰莪州乌雪县叻思华小 2007年2月获准迁校,预计2017年启用。
6. 砂拉越州马鲁帝侨南华小 2008年12月获准迁校。2014年停办。迁至美里东姑村,兴建中。
7. 森美兰州乌鲁干中园丘华小 计划迁至芙蓉绿峰岭,已有校地,未动工兴建。
8. 柔佛州边加兰培正华小 2013年获准迁校。迁至古来太子城,预计2017年启用。
9. 吉打州马佬巴林园培智华小 2013年7月获准迁校。迁至双溪大年,预计2017年8月完成建校工程。

资料来源:董总整理。

3. 各源流小学的学校数量、学生人数和发展拨款

在1970-2016年,随着学生人数增长,国小相应的增加了1600所。这期间,华小学生增加,虽然政府有批准增建少许华小,但整体上华小减少49所,而淡小也减少133所。

表4:1970年至2016年全国各源流小学的学校数量和学生人数

年份

国小

华小

淡小

学校数量

学生人数

学校数量

学生人数

学校数量

学生人数

1970

4,277

1,046,513

1,346

439,681

657

79,278

1980

4,519

1,353,319

1,312

581,696

583

73,958

1990

4,994

1,770,004

1,290

581,082

544

96,120

1999

5,313

2,195,029

1,284

609,673

527

91,085

2000

5,379

2,216,641

1,284

622,820

526

90,280

2001

5,466

2,209,736

1,285

616,402

526

88,810

2002

5,564

2,246,492

1,285

632,180

527

90,502

2003

5,655

2,265,485

1,287

636,783

528

92,699

2004

5,713

2,300,093

1,288

647,647

528

95,374

2005

5,756

2,304,378

1,287

642,914

525

97,104

2006

5,774

2,298,808

1,288

636,124

523

100,142

2007

5,781

2,286,328

1,289

643,679

523

103,284

2008

5,785

2,401,335

1,290

639,086

523

108,279

2009

5,795

2,368,562

1,292

627,699

523

109,086

2010

5,826

2,180,564

1,291

604,604

523

104,962

2011

5,848

2,150,139

1,291

598,488

523

102,642

2012

5,859

2,106,603

1,294

591,121

523

97,884

2013

5,865

2,069,109

1,293

564,510

523

92,934

2014

5,867

2,044,624

1,295

559,157

523

88,880

2015

5,872

2,034,817

1,295

550,519

524

85,473

2016

5,877

2,039,229

1,297

542,406

524

83,343

1970-2016
(增减)

+1,600

+992,716

-49

+102,725

-133

+4,065

资料来源:1970-2015年数据原自马来西亚教育部统计报告。
2016年数据来源自马华署理总会长魏家祥2016年11月26日文告。经调整全国华小数量=1298(魏家祥文告统计数据)-2(古来华小二校和永平华小二校,这2所华小是迁校,不是增建华小)+1(大古来华小,这是增建华小)=1297。

政府在各大马计划根据需求大量增建国小,然而却没有根据需求相应的增建足够的华小。

 

表5:第6至第11大马计划下全国各源流小学发展拨款(1991-2020年)

大马计划

事项

国小

华小

淡小

总数

第6大马计划
(1991-1995年)

拨款(RM)

1,133,076,000
(89.72%)

102,726,000
(8.14%)

27,042,000
(2.14%)

1,262,844,000
(100%)

学生人数
(1991年)

1,845,400
(72.98%)

583,218
(23.07%)

99,876
(3.95%)

2,528,494
(100%)

第7大马计划
(1996-2000年)

拨款(RM)

1,027,167,000
(96.54%)

25,970,000
(2.44%)

10,902,000
(1.02%)

1,064,039,000
(100%)

学生人数
(1996年)

2,128,227
(75.30%)

595,451
(21.07%)

102,679
(3.63%)

2,826,357
(100%)

第8大马计划
(2001-2005年)

拨款(RM)

4,708,800,000
(96.10%)

133,600,000
(2.73%)

57,600,000
(1.17%)

4,900,000,000
(100%)

学生人数
(2001年)

2,236,428
(76.04%)

615,688
(20.93%)

89,040
(3.03%)

2,914,156
(100%)

第9大马计划
(2006-2010年)

拨款(RM)

4,598,120,000
(95.06%)

174,340,000
(3.60%)

64,840,000
(1.34%)

4,837,300,000
(100%)

学生人数
(2006年)

2,298,808
(75.74%)

636,124
(20.96%)

100,142
(3.30%)

3,035,074
(100%)

第10大马计划
(2011-2015年)

拨款(RM)

没有公布

没有公布

没有公布

没有公布

学生人数
(2011年)

2,150,139
(75.41%)

598,488
(20.99%)

102,642
(3.60%)

2,851,269
(100%)

第11大马计划
(2016-2020年)

拨款(RM)

没有公布

没有公布

没有公布

没有公布

学生人数
(2016年)

2,039,229
(76.52%)

542,406
(20.35%)

83,343
(3.13%)

2,664,978
(100%)

资料来源:据国会问答、教育部统计报告、各大马计划书及新闻剪报整理。
注:

  1. 时任马华总会长蔡细历在2010年10月10日召开的马华第57届全国代表大会上透露,华小在第9大马计划的发展拨款为3亿2500万令吉。
  2. 政府通过第一和第二经济振兴配套及其他方式,将华小在第9大马计划的发展拨款从起初的1亿7434万令吉,增加至3亿2500万令吉。这包括:
    • 政府在2008年11月推出第一经济振兴配套,拨出2亿令吉给华小、淡小、教会学校和宗教学校,各类学校获得5000万令吉,作为维修学校用途。
    • 政府在2009年3月推出第二经济振兴配套,拨出3亿令吉给华小、淡小、教会学校和宗教学校,以改善学校设备;其中9500万令吉供增建7所华小和搬迁13所华小。

 

4. 董总提呈的备忘录

董总曾联合其他团体于2011年和2012年向首相拿督斯里纳吉提呈备忘录,提出由政府制定和落实一个增建各源流学校的制度。这两份备忘录是:

  1. 董教总于2011年11月14日向首相拿督斯里纳吉提呈《制度化公平发展各源流学校,发挥国家优势,促进国家进步》,并副本予马华公会、民政党、民主行动党、人民公正党、伊斯兰党。
  2. 全国七大华团(董总、教总、华总、七大乡团协调委员会、校友联总、留台联总、马来亚南洋大学校友会)于2012年8月23日向首相拿督斯里纳吉提呈《全国七大华团在教育课题上的立场与要求》,并副本予时任副首相兼教育部长丹斯里慕尤丁、教育部国家教育对话委员会主席丹斯里旺莫哈末扎希、巫统、马华公会、国大党、民政党、人民进步党、人民公正党、民主行动党、伊斯兰党、砂拉越人联党、沙巴自由民主党、沙巴进步党。

该备忘录列出一些地区所需要增建的45所华小。

当前需要增建华小的一些地区(还未获得教育部批准)

州属

增建华小的地区

增建数量

雪兰莪州和吉隆坡
(16所)
  • 吉隆坡淡江

1

  • 双溪毛糯乐万镇

1

  • 哥打白沙罗

1

  • 白沙罗达迈

1

  • 梳邦Cahaya SPK

1

  • 实达阿南镇

1

  • 亚拉白沙罗

1

  • 武吉加里尔

1

  • 蒲种(4所),包括:
    • 金銮镇(1所)
    • 打昔柏丽玛花园(1所)
    • 蒲种其他地区(2所)

4

  • 首邦市-梳邦再也-布特拉高原

1

  • 皇冠城

1

  • 蕉赖

2

柔佛州
(8所)
新山东北区:

  • 福林园-茂奥斯汀花园
  • 御景园-艺达园-实达英达花园
  • 百万镇

3

新山西北区:

  • 武吉英达花园
  • 五福城花园附近地区
  • 大学城花园

3

古来再也区:

  • 太子城
  • 公主城花园

2

槟城州
(13所)
槟岛:

  • 阿依淡发林新镇
  • 垄尾
  • 双溪里蒙
  • 湖内
  • 新港

5

威省:

  • 双溪赖
  • 诗布郎再也
  • 才能园
  • 柏淡
  • 阿尔玛
  • 大山脚
  • 高渊
  • 打昔

8

霹雳州(1所)
  • 怡保巴占

1

沙巴州(1所)
  • 亚庇

1

砂拉越州
(6所)
  • 古晋
  • 民都鲁丹绒吉都隆
  • 民都鲁实比尤路地区
  • 美里实那汀
  • 美里东姑村花园
  • 诗巫格盟央新镇

6

合计

45

增建和搬迁华小课题

董总与各州属会第89次联席会议 专题报告:微型华小课题

1.       前言

众所周知,我国政府始终不曾放弃推行单元主义国家教育政策,从《1961年教育法令》的第21条(2)到《1996年教育法令》的第17条(1),“最终目标”始终是各源流教育发展的紧箍咒,只要稍不谨慎,“最终目标“马上就会成为”现行目标“,华小的存在也危在旦夕。

 

微型华小的问题一直是华社的一大隐忧,也是有关当局实现“最终目标“的”管道“之一——让没有生源的华小,自然走上关闭之路,同时也对面临学生爆满的华小问题视而不见。

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改变,生源问题已成为华小教育体系的其中一个“致命伤”。人口老化、新生代往城市迁移、华裔生育率大幅度降低、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个人观念与思维的转变等等,让许多坐落在郊外的华小,频频面对生源的问题,以致面临关闭的危机。

除此之外,政府没有在华裔人口密集区兴建足够的华小,同时也对增建华小的要求诸多阻难,导致微型华小难以继续生存下去。因此,为了避免没有学生来源的微型华小被关闭,同时也设法解决华裔人口密集区缺乏华小的问题,搬迁微型华小已成为华社突破政府单元化教育政策枷锁的一个途径。

无论如何,微型华小搬迁计划面对了种种的问题,包括迁校申请不容易获得批准,而且即使获得批准,往往还必须自行寻找新校地,以及自行负责建校经费等等。这对华社而言,不但是沉重的负担,也彰显了政府不公平的教育政策。

 

2.       微型学校的定义

根据教育部的规定,学校按学生人数分为A型学校(超过500名学生)、B型学校(150名学生至500名学生)和微型学校(少过150名学生)。

凡学生人数少过150人的学校,归纳为“Sekolah Kurang Murid(SKM)”,即“微型学校”。同时,教育部也把“微型学校”划分为“A级微型学校”(100名学生至少过150名学生)和“B级微型学校”(少过100名学生)。

此外,华社也把学生人数非常少,濒临关闭的学校称为“超微型”或“蚊型”学校。

根据教育部截至2015年3月的统计,全国共有1296所国民型华文小学(SJKC)。经董总行政部通过电话询问各州属会的资料所得(雪隆区及沙巴州除外),微型华小共有489所,占了总数的37.73%。(见表一)

州属

数量(所)

国民型华文小学(SJKC)

微型华小
(SKM)

微型华小的比率(%)

1

柔佛

215

81

37.7

2

马六甲

65

19

29.2

3

森美兰

82

43

52.4

4

雪兰莪

111

14

12.6

5

霹雳

186

71

38.2

6

槟城

90

20

22.2

7

吉打

90

41

45.6

8

玻璃市

10

3

30.0

9

彭亨

74

34

46.0

10

登嘉楼

10

4

40.0

11

吉兰丹

15

3

20.0

12

沙巴

83

25

30.1

13

砂拉越

221

129

58.4

14

吉隆坡联邦直辖区

42

2

4.8

15

纳闽直联邦辖区

2

0

0

16

布城直联邦辖区

0

0

0

总数

1,296

489

表一:马来西亚全国各州国民型华文小学(SJKC)与微型华小(SKM)统计表。(截至2016年8月)

 

3.       微型华小的概况

微型学校基本上分布于偏远地区、乡区及园丘一带。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及环境污染的影响,导致人口大量往城市地区迁移,造成城乡人口分布不均。因为缺乏学生来源,这些地方上的学校也就逐步萎缩而成为微型学校,一些情况严重的,甚至面临随时被关闭的危机。

一般的看法认为,若学生人数维持在100人以上,而且每年有稳定的新生来源,这些微型学校基本上不会面临什么问题。反之,那些只有二三十人,而且没有新生来源的微型学校,除了存在着教学上的困难,也面对随时被关闭的危机。

 

4.       教育部对微型学校的政策与措施

4.1 学校教师人员编制

    A级微型小学有1位校长、1位学生事务副校长、1位下午班副校长(若有开办上、下午班),以及由校长从教师内部“委任”的1位行政副校长和1位课外活动/运动副校长。有关的校长、学生事务副校长、下午班副校长(若有),是教育部正式委任的固定职位,不纳入教师人数的计算方程式内。由校长“委任”的1位行政副校长和1位课外活动/运动副校长,不是教育部正式委任的固定职位,而是来自教导小学课程的教师,纳入教师人数的计算方程式内。

4.2     教育大蓝图措施
《2013-2025年教育大蓝图》第4章“学生的学习”提到,教育部会确保包括微型学校学生在内的特殊需求群体,有机会获得跟他们需求有关的高素质的教育,使他们在国家教育体系内同样受益。

 4.2.1  微型学校状况

    1. 全国34%的小学是微型学校(少于150名学生),只占7%的小学学生总人数。
    2. 微型学校的学术表现比较弱。微型学校的综合分数是68%,比其他公立学校落后4%。73%的微型学校位于乡区和内陆区,造成学生远途上学,难以获得高表现的校长和教师到来服务。学校因规模小而受益少,例如在课外活动、良好设备和不同背景的同龄朋友交往方面。微型学校多数位于底收入地区,面对与社会经济地位底有关的问题。低收入家庭通常将面对更多挑战,以使他们的孩子持续上学,这是因为被迫承担与供应、制服和交通的费用,造成更高的逃学率。
    3. 每名微型学校学生的维持费(RM1468),比普通日常学校学生的维持费(RM195)高7倍。全国平均师生比例是1:13,微型学校师生比例是1:6,微型学校的运作费更高。尽管面对许多挑战,有些微型学校表现杰出,能培养出令当地社区感到骄傲的模范学生。

 4.2.2  教育部对微型学校的4项处理方式

    1. 学校保留在原地(维持现状且进行改善)。
    2. 学校合并:转移学生到附近一所同类的学校。
    3. 学校搬迁:微型学校迁至一个较多人口的地区,保留原校的名字和特质。
    4. 学校缩小运作至关闭:用于人口日渐减少及适龄学童很少的社区。学校将缩小运作,随着最后的学生毕业离校后,教师将被调走。教育部将帮助合格的新生,到附近学校入学。教育部没有提出制度化增建华小和淡小等的政策和措施。

4.2.3  教育部的路线图:与社区共同工作,把学生需求放在第一位
教育部承诺与家长和当地相关利益者共同工作,以决定学校的未来,确保对他们孩子的教育素质不作出妥协。教育部将:

  1. 扩大努力,提高微型学校的教育素质。
  2. 根据个案,方便学校的搬迁,并与地方社区进行讨论。
  3. 提升所有微型学校的学习成就,降低其运作费,以媲美其他公立学校的表现。

教育部将分三个阶段对微型华小采取相应的措施,有关内容,请参阅附录一。

 

5.       教育部对微型学校的迁校政策

由于迁校不是政府的政策,所以教育部并没有制订迁校指南或条规。不过根据一贯的做法,申请迁校基本上有以下几个主要的程序:

  1. 学校董家教三机构必须先开会同意迁校。
  2. 物色适当的校地,并收集各相关的资料,其中包括现有学校及建议迁校地点的学生来源状况、人口分析、当地华社对华小的需求等等。
  3. 一旦确定搬迁地点后,董家教三机构必须联名呈函州教育局,要求教育局长批 准迁校,并将函件副本寄致华基政党的教育部副部长要求关注和协助。有关的申请函必须提出迁校的理由。
  4. 基本上,州教育局收到申请函后,会通知教育部策划与政策研究组,并提供申请学校的资料和学校地点、学生人数、硬体设备、现有校地面积以及新校地的资料等等。一旦批准,教育部策划与政策研究组会写信通知州教育局,并说明批准的条件。
  5. 物色适当的校地是迁校过程中重要的一环,这原本是政府的责任,但在现实情况里,政府却没有履行对华小的责任,一般上当局都不会提供校地作为建华小的用途,迫使董家教必须自行物色校地。在这方面,董家教所采用的方式包括了自行购买校地,或要求发展商捐赠,甚至是通过各种管道,包括政治影响,来要求政府拨地。这是非常不合理的,华社,包括华基执政党必须继续争取政府拨地拨款兴建华小。
  6. 董家教提呈申请函后,也必须勤于跟进,以确保当局真正处理有关的申请,以及了解事件的进展,以作适当的回应。
  7. 为加强工作队伍,董家教三机构也可以和当地华社,包括华团政党成立迁校工委会,以结合更多的人力物力。
  8. 另外,董家教也可通过其他管道来加强当局批准迁校的机会,如:
  9. 发动当地居民展开签名运动。
  10. 要求当地的人民代议士、地方官员、党团等给予支持,如发出推荐信等等。

 

6.       董总在微型学校及与其相关课题的立场

1996年至2012年,董总通过文告、声明、建议书、备忘录形式,提出了在微型学校及与其相关课题上的立场。

董总对微型学校及与其相关课题的基本立场是:

  1. 反对合并、关闭微型华小。
  2. 搬迁的微型华小保留董事会,延续原有的校名或注册办校。教育部应协助迁校的华小。
  3. 要求制度化拨款、拨地增建华小。反对以迁校取代增建华小。
  4. 反对以宏愿学校取代增建华小。教育部当年推行宏愿学校计划时,提出把一些微型华小迁入宏愿学校。

7.       结语

当一所学校因为没有学生来源而必须关闭,是很正常的事。因为学校没有学生就会自然的关闭,而一旦有需求,就必须兴建学校,以提供学生受教育的机会,这也就是所谓的“自然法则”。对马来社会来说,没有学生来源的国小被关闭或合并,基本上不会引起反弹,这是因为政府有根据巫裔人口的需求来增建国小,不会出现国小不足的问题。

但是,对华小来说却不是这么一回事,因为在现有的国家教育政策里,增建新的华小很难获得通过,因此,不管是关闭或是合并微型华小,都是华社非常敏感的课题。追根究底,这是因为华社要求增建华小的意愿没有获得政府的尊重,在华小已经不足的情况下,华社担心华小会因此越来越少,不利华教长远的发展。

由于增建一所新华小是非常困难的事,所以华社被迫尽一切的努力守着现有的华小,甚至是即使没有学生来源,也要想方设法从其他地方引进学生,确保学校不被关闭。无论如何,一旦学校已确定没有学生就读,或不影响当地居民接受母语教育的机会,在政府不愿意批准增建新华小的政策下,很多时候有关学校的董家教或地方上的华社就会选择通过搬迁来延续其生命,以让更多华裔子弟有机会进入华小就读,同时也确保华小的数目不会进一步减少。

综上所述,华社之所以坚守着“华小一所也不能少”的想法,苦苦支撑着濒临关闭的微型华小,或致力于搬迁微型华小至华裔人口密集的地区,追根究底,政府的单元化教育政策,没有公平合理对待各族群母语教育的发展是最根本的原因。华小是国家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受到政府的公平对待,以供求为原则,一视同仁地规划各源流学校的发展,设立统一的建校制度。

 

附录一:《2013-2025年教育大蓝图》中教育部对微型学校的规划路线图

第一波(2013-2015):实施短期的“速、赢”之改善

  1. 预计微型学校将从一些加强项目中受惠,例如识字与算术计划(LINUS 2.0),父母与社区参与工具包,和硬体设备的改善。教育部将推出学校改善工具包(School Improvement Toolkit),以照顾微型学校的特殊挑战;此工具包将把在现实个案研究中所得出的成功的领导、行政、课程传递和父母参与模式,提供给微型学校,而校长和教师将参加教练会议及到高表现的微型学校进行考察访问。
  2. 根据微型学校情况量身制定教师培训课程,提高教师的合班教学技能。
  3. 检讨现有的师生比例和ICT远程学习,以确定给予学生有机会享有完整课程的最佳办法。

第二波(2016-2020):推介结构性改变

  1. 在长期内,对于微型学校的未来,教育部将给予地方社区两个选择:搬迁或维持现状。
  2. 迁校后,学生将有机会接受经扩大规模后的学习环境,与更加多元化背景的同学进行互动,更多种类的运动和课外活动。迁校可能导致更高的交通费,学生难以适应,和失去社区特性。学校可选择保留现状(不迁校),但面对没获得只能在更大规模学校才有的益处之风险。
  3. 县教育局将与地方上的利益相关者、家长和学校领导会谈,以了解各个角度,以达到对社区最好的成果。一旦社区选择迁校,县教育局将与他们一起确定最适合他们情况的时间进度和迁校方法。教育部将根据情况,采用一个综合性措施,如津贴交通费,为新迁校的学生提供辅导员。
  4. 对于选择维持学校现况的社区,教育部承诺持续改善学校。在持续第一波的学校改善外,教育部将推介特别设计的教育软件、教学工具、虚拟学习环境,以提高偏远地区学校的教育成果。
  5. 投资于ICT,并运用它为有特殊需求的群体,例如乡区学校、微型学校和聪明学生,推行试验性计划,研究最佳的实践做法,以提高教育的传递效率;运用ICT的创新,推介虚拟、在线、远程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附加教学活动。运用ICT以增加家长和社区参与教育的程度。
  6. 探讨扩大信托学校涵盖范围的可能性,包括把一些微型学校纳为信托学校。

第三波(2021-2025):完成结构性改变

  1. 教育部将持续与微型学校社区的定期对话;持续评估在第二波期间搬迁的学校及其学生的教育成果,采取适合情况的方式,以确保迅速解决所引发的任何课题。
  2. 对于保留的微型学校,教育部将评估在第一波和第二波各项改善措施的冲击,确定改善之处,复制成功的实践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