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教园丁莫泰熙教我的事

 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华教运动:华教故事

nanjing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要做的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一生奉献给华教,追随林连玉和南洋大学精神的莫泰熙(下称莫老师)在生命最后一刻把大马华教的希望寄托在每个人身上,离世前几天用他虚弱的手写下几句话语:告别美好的人生、每一天都是美好的解脱、听自己美好的声音、永远不忘南大精神、感谢每一个好人,好人是永远不会寂寞的……

我们是华教接班人
林连玉子弟
老师啊 教导我们
横挥铁腕批龙甲
我们永远跟着老师走
永远向真理,永远向光明

我们是华教接班人
林连玉子弟
老师啊 教导我们
怒奋空拳搏虎头
我们永远跟着老师走
永远向真理,永远向光明

脑海中那把洪亮声音复现,隐约看见莫老师站在校园舞台上歌唱林连玉。

“父亲在家人面前没有唱过歌,但是在学生面前他会高歌华教歌曲。谈到林晃昇、沈慕羽等先辈坐牢,他都会掉眼泪,虽然他也曾因为内安法令坐牢,但是受过的苦没有其他先辈这么多,这些他都可以感同身受。”莫老师儿子莫泽林表示,父亲真的很爱护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他讲华教故事是希望大家不要忘记前人所做的事。他用生命讲华教故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你感受过去时代氛围,是一位擅长讲故事的华教园丁。

“我是谁”从认识自己开始,再通过华教这一路走来的抗争事件,过程认识林连玉、林晃昇、沈慕羽以及其他无名英雄,莫老师讲华教故事,不论是三天、两小时,甚至只有短短一小时,都能感人心脾。

23年华教故事,莫老师播下种子已经发芽和生长,形成一片森林。本期特别企划“华教园丁莫泰熙教我的事”找来莫老师儿子和三位年轻人来谈谈莫老师与华教故事。

 

从替代的课程认识马来西亚的民主化历史

分享@黄科量

IMG 8481

峇株华仁中学校友,国立台湾大学社会研究所博士生,论文研究马来西亚华教运动。
•第一次认识莫老师是在初中一和华乐团员演奏《把根留住》和《千万心愿》给莫老师听。随同莫老师巡讲20多场华教故事(线上+线下)。

 

•莫老师走过历史抗争,每一次抗争都是巨大挫败,中学时期全国华文中学发生罢课学潮,还是无法改变学校改制,中学改制后到芙蓉升学,所以他人生第一次抗争经验是失败的。大学进入南洋大学,后来南洋大学被关掉,他的经历是海外华人所面对的各种民族权益的挫败。透过华教故事课,有位学生提到,深深感受到莫老师对于华教的忧虑,这就是莫老师成功的地方。他透过华教故事课去感染一群没有经历过学生运动,没有经历过抗争,只是小小活动就可以学习到华教的精神,让他们知道民主抗争需要人们去投入参与的。

•华教运动是一个严重老化的运动,在年轻人的生活里面讨论民主政治或民主课题时不会把华教连接起来。在这个世代年轻人关心的是更弱势的课题,如性别认同或其他更受打压的课题,华教课题是一个非常久远的历史课题,进入林连
玉基金工作后发现为什么年轻人对华教课题没有感觉,可是却有一群老人坚持做华教运动直到他们生命结束。

•当学生都纠结自己英文程度的时候,莫老师的智慧让我重新思考自己过去一些盲点,有次莫老师问学生:“独中培养你六年,你有没有问过自己华文好不好,英文能力是你可以再去培养的。”这句话有点惊醒梦中人,我们不曾思考如果没有母语教育,可能就要在一个并不是友善环境学习。莫老师会让我们知道,母语教育给了我们很多优势,不能因为遇到困难就忽略了过去母语教育怎么帮助我们成长。

•莫老师给我非常多他累积下来做社会运动的智慧,没有人去看到他用做社会运动的方式来组织下一代是很可惜的,这方面他给我很大的启发。

•莫老师是启发我认识林连玉精神和华教史的重要人物。进入林连玉基金后,我进一步认识莫老师这一世代到了7-80岁,还在奋力为华教运动而努力,这也是我想要在博士论文解答“这一群人怎么进入运动维持这么久,而生活在不同历史脉络的年轻人,在没有大型运动,没有大型抗争下,他们要如何加入这些华教运动?华教运动如何塑造年轻人?”

•华教故事课给学生机会公开讨论民主政治,重新理解马来西亚应该有怎么样的教育体制。这堂课有趣的地方是,莫老师常常会颠覆中学老师、校长、家长对好学生的期待,莫老师常问“什么是好学生?成绩不好就不是好学生吗?”他也会对学生说跟华教故事课没有相关的小故事。他曾说:“人品够好,就是一个好学生”,所以他也让学生找到考试以外的好人或好学生的标准。

•华教故事课让学生知道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参与公民社会,不会掉入原子化的生活,有机会参与校友会,捐钱给学校等等。学生常会在课后分享,“我也许无法为华教做什么,但是有机会一定会捐钱给学校。”

•华教故事课的精髓所在是打开了让学生叛逆,让学生发表言论、反抗的一些声音空间。2006年一场校园讲课,学生上台批评当时候一些校内政策,校长从观众席走到台前,学生质问校长校园政策改变,当下校长要跟这两位学生展开对话,这就是一个没有学生会,没有自主表达空间的学校,如何在一个平台上与校方沟通,这个看起来像是荒腔走板,但所有民主都需要练习的,华教故事课就是一个公民课的补习班。

•华教故事课带给我积极的影响,莫老师常用行知教育一句口号“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一句话听起来很老土,可是适用在每个人遇到困境的时候。他身体力行的口号对我有极大的影响,如目前我在做研究的时候,我要怎么求真,一个是往学术社群的标准迈进,另一个求真是让研究回馈到社群,对我来说都是很大的影响。

 

一起记录•传承大马华教故事

分享@古振慷

IMG 1881

吉隆坡尊孔独中校友、中国华侨大学国际关系毕业、平行空间创办人。
•第一次听莫老师讲华教故事课是在2019年11月中国南京行知教育基地主办,我本身熟悉大马华教的历史脉络,所以当下听课的过程没有太大的感受。可是我没有去了解真正在说这段历史的人是很少的。后来,莫老师住在中国华侨大学酒店,第一次跟莫老师近距离交流。
•平行空间参与由雪隆董联会和丁钉团队合作,制作10部华教故事短片。

 

•为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马来西亚从20世纪走到21世纪的华教奋斗故事”,也帮助学校建构充实华教故事教学资源,由雪隆董联会和丁钉团队策划,找我们平行空间制作10部华教故事短片。一开始我把10部华教故事短片想象成很简单制作,莫老师给我们资料,我们做出影片,直到着手去做的时候,才发现比我们想象中来得复杂。虽然这些华教事件都有不同的人去研究,但是没有一个时间轴,资料都分散在不同文章,所以在我们还未和莫老师进行口述历史前,我们要调研8个主题,其中两个主题是结尾和预告片。我和另一位伙伴大卫用了两天时间,找出学术论文、历史资料,然后写出重点内容。初稿字数约15,000字,我们带着8篇初稿到莫老师家跟他进行口述历史,并针对这些事件一一核实,莫老师在这过程扮演老师角色,负责审核我们撰写内容,所以10部短片制作是经过不同阶段审核出来。

•我在做这个案子的心态是要把这些历史事件分享出去,过程当中有遇到瓶颈的时候,就会想到自己初心,所以必须抱持热爱、耐心的态度,因为要整合庞大的资料,需要花不少时间去读资料,当你持续不断再看这些资料,会出现疲劳,所以要有耐心去分析这些论点。

•我对这10部华教短片有很大期待,8部视频没有很深入谈历史事件,每部约15-17分钟,短片是要激发大家好奇去研究更多有关方面历史。希望短片发布后可以让学生针对有关事件去做更多研究,或许会有人说因为看了这些短片,所以才会想到去研究50年代学生运动的动机,如此就完成了我的心愿。

•当代华人不是莫老师那个经历抗争的世代,所以很难去感受过去华教历史,而莫老师可以用很简单的方式让我们体会过去的斗争,给我们很大的提醒。我也是这个世代的历史见证者,我也要做好记录现在所看到的政治现况,华社所面对的问题,待年老了还可以像莫老师这样把所看到的东西传给下一代聆听,告诉他们这一切所看到的政治局面是如何形成的。不是每一个人都会有敏锐度去做记录,而莫老师年轻的时候就意识到自己应该要把这些东西记录下来让下一代人知道,这个精神是我在其他人身上很难看到。

•莫老师讲了几代人的故事,每个人诠释历史的方式不同。过去我们听到的抗争精神,如今有了成果,要守护这些成果必须要有人去打理。前辈设计了一个花园,假如大家都不是园丁,只是使用者,就会变成杂草丛生的花园,只要大家都是园丁,这个花园就会越变越美丽。

 •希望你千万不要忘记,这一切的理所当然都是上一代华社用血汗、用泪水争取回来的硕果。

 

 

先贤争取捍卫华教,后辈珍惜学华文机会

分享@吴镇宇

一颗种籽 舞蹈

 

马大法律系大三生、全国中学华文学会生活营(全中华)第17届主席。
• 全中华从2007年(第二届)起邀请莫老师讲华教故事已经有16年时间。

 

•现在越来越少学生关注华文,不热衷学习华文,最大原因是担心SPM华文无法考取A,放弃考华文。在国内很少生活营以华教为主题,希望透过生活营唤醒中学生的意识,让他们知道现在可以读华文、讲华语不是理所当然,而是很多华教先贤努力争取奋斗而来。在华教课题上,会透过讲故事方式,让中学生知道华教一步一脚印过程。如此一来,学生就不会随便放弃报考华文。

•中学时期对华文教育的了解没有很深,也不曾想过要为华文教育贡献,会报考华文纯属是因为自己是华人。后来听完莫老师讲华教故事后,彻底改变了我只是华人的想法,不应该只是停留在念华文,报考华文这么简单,应该要去守护它,继续传承下去。

•林连玉精神,让我们知道华人要在这片土地生存,应该要秉持多彩多姿,共存共荣的原则。而莫老师传递园丁精神,是告诉我们要当一个园丁去播种,让更多人知道华教背后的故事,让更多人守护华教。园丁精神在我们这个时代是很需要,我们筹委团就是在秉持园丁精神,让更多青少年认识华教。

•我本身是国中生,要上华文课非常不容易,放学后才能留下来上课,办营会发现不少营员是华人但是很多华文字不会写,对我们来说很心寒,所以我们很努力向中学生灌输要珍惜母语,珍惜学习华文教育的机会。

•莫老师一开口就介绍林连玉,也提到要追随到他到生命最后一刻,这一番话触动了我,勾起我继续听他说华教故事的兴趣。他提到林连玉如何为我国争取华文教育的地位。讲课过程,他也会高歌一首歌颂林连玉歌曲,在演唱这首歌时他的神情、精神是很强大的,那一瞬间的气场会感染到每一位学生。

•听华教故事不只是当下感动,莫老师带给我的精神一直持续到现在,从原先对华教没有概念到最后听课后,受他打动。我们这一代在享受华教先贤争取给我们的福利,可以上华文课,报考华文,是他们用自己一生奉献争取而来,作为我们这一代只要报考华文,没有资格放弃母语,放弃华文。

•过去几届营会在说华教斗士主题只是在谈林连玉故事,今年第17届第一次加入介绍莫老师,主要原因是华教故事不能只谈过去,必须加入近代所发生的事,而正好莫老师对全中华来说是一位特殊的华教人物,他是我们筹委第一次认识华教的重要人物,所以我们都以他作为精神领袖。

 

见证莫老师的历史传承

分享@莫泽林

75f19a297a89ed76bbd337615ca33d4857297d02

 

莫老师儿子、丁钉团队会长、马来西亚行知教育学苑联合创办人兼执行长。
• 第一次听完整的华教故事是和姐姐参与有一年循中办的华教故事课,后来进入疫情是第二次听华教故事,我是看到幕前幕后父亲线上讲课的情况。父亲讲课的时候是神采飞扬,精神上很富足,非常珍惜与年轻人见面。但是我在幕后看到他很累,体力跟不上消耗的速度,一讲完课就要睡一两个小时,过程耳水不平衡发作,导致讲课很辛苦,加上疫情期间状态也没有很好,心情低落,同时也要克服线上讲课,很多学生没有开镜头,让他对着空气讲话,最后还是很顺利完成20场线上华教故事课。

 

•对父亲来说,讲华教故事是一种使命,而我也渐渐可以体会到,一个时代做一个时代的事情,他在做着他那个时代应该做的事。他责无旁贷,承担起责任,让很多年轻人有机会了解大马华教二百年跌宕起伏,我自己深有感触,看着父亲
在做有意义的事。

•从小,父亲是没有拿椅子叫我们坐下来听他说人生道理,他以身教为主,做榜样给我们看。我每天看到父亲都是他的背影,工作七天,早出晚归,所以我都是在报纸上看到他。父亲认定了自己是肩负华教重大使命,他全心投入,这种巨大的精神财富,让他可以在人生中、事业中、生活中面对困难的时候,可以砥砺前行。

•我和父亲的生活话题离不开华教课题,我们聊的话题都是董总、各州董联会、学校董事、老师、学生,所以比较投契。他很清楚大马华教历史脉络,就像一部活生生的百科全书。看到华教现况、领导人的素质、发展的前景,他深感无奈也很悲观,可是他不绝望,因为希望在人间。他常说,现在的人没办法像过去的人在当时候的时代背景下呈现的精神面貌,所以他不断调适自己。

•父亲从不会对我们说要好好读书,但他会说要好好学会做人。他年轻当老师的时候,为了鼓励一位化学考零分的学生,就和他说,“同学,你考试零分没关系,你做人可以100分”。50年后这位学生在班级聚餐时向父亲提起当年一句勉励,他的学生已是一位在人生和事业上都颇有成就的人,因着父亲的鼓舞,点亮学生的生命。

•父亲常跟我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父亲这一辈子做到了成为一位真人,他推心置腹、待人真诚,不认同的事情他一定据理力争。同时,他也非常懂得发现和赞赏每一个人的美,欣赏和尊重彼此的不同,父亲身体力行,做到了真、善、美。

•父亲传承林连玉精神,而我们要传承莫老师精神,代代相传。

•丁钉团队要发展起来,后续计划建一个莫老师的纪念馆,他的藏书很多,从讲课到学生、老师等送他的纪念品,要把所有东西都展示出来。有了纪念馆就可以做研究、办活动、种子培训等等,一步一脚印去做,才能继续发扬并传承园丁精神——莫忘本源,身体力行;立大志,做小事:做好小事,成就大事。

•有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丁钉团队,延续父亲讲华教故事精神。我没有把握可以讲好华教故事,但是只要我们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做,学校给予机会,大家一起努力,配合莫老师生前多年的播种,视频制作、读本等教材,培训种子老师,相信华教故事可以继续旺盛起来,并散播到全世界。

 

DSCF9849

 

莫老师小学阅读《儿童乐园》,中学阅读《海洋文艺》, 大学阅读《七十年代》,这些教育刊物都陪伴他成长,对他的思想、生活态度及人生价值观,都起了决定性的影响。所以,他深信一本好的刊物,对一个青少年的影响,不输给任何课本和教材。


基于此,当年创办《中学生》,莫老师扮演了重要角色,他提出以“立大志,做小事”的愿望作为出发点。他在《中学生》2 0 周年献词提到, 出版一本刊物要做到三点:坚持、感激、成长。坚持才有立足点, 感激才有平衡点, 成长才有制高点。只要将“小事”认认真真地做,做深、做透,最后就是一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