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国华 / 国民型中学的华校特征与行动路线图

作者:廖国华(大马行动方略联盟改制中学委员会主席)

 

1960 年,独立后的联盟政府提出《达立报告书》,国会过后接纳这份报告书而制定了《1961 年教育法令》。《达立报告书》明确提出全马只有两类中学,即全津贴中学及不受津贴的独立中学;前者以官方语文之一,即英文和巫文为主要教学媒介语,由政府全面辅助;后者为不愿意改为官方语文为教学媒介语的中学,而政府则不提供任何的津贴。在公共考试方面,所有接受津贴的中学必须参加,且只能采用两种官方语文。《1961 年教育法令》第 2 条文则进一步明确规定,接受政府津贴的中学,以马来文为主要教学媒介语的中学,称之为国民中学;而以英文为主要教学媒介语的中学,称之为国民型中学。这是国民型中学原本的意思。

1967 年,马来西亚国会通过《1967 年国语法案》,规定马来文为唯一的官方语文,于是从 1968 年起,从小学一年级开始,逐步以马来文取代英文为教学媒介语。到了 1976 年,国民型中学也开始逐步改为马来文为主要教学媒介语(莫顺生,2000:92)。不过,仍然继续保有“国民型”的名称,直到《1996 年教育法令》,才正式废除“国民型中学”的名目。

所有当时接受政府津助的华文中学都选择以英文为主要教学媒介语,而成为国民型中学。由于前身是华文中学,华社多称之为改制华文中学,但国民型中学的负责人及支持者则自称为国民型华文中学。在《1996年教育令》下,虽然废除了“国民型中学”,但为了与一般国民中学有所区分,华社仍然是以“改制华文中 学”或“国民型中学”称呼这些当年接受改制的华文中学。2004 年马来西亚国民型华文中学校长理事会,在常年大会提案通过,国民型华文中学简称为华中。

一、华校特征

有关国民型中学的华校特征,第一次是于 2001 年举行的全国国民型中学董事与校长交流会上提出。有关会议达致的 7 项国民型中学需具有的特征1

到了 2006 年,国民型校长理事会出版了《马来西亚国民型华文中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该《指南》以槟州 10 所国民型中学为范本,提出了 17 项华校特征2

2010 年 12 月 4 日,华总《行动方略》教育组假槟州华人大会堂召开了《国民型中学问题与挑战》研讨会,经过一整天的讨论,综合了 5 大项,共 32 点建议,其中与华校特征有关的建议共 10 点3

2012 年,行动方略联盟改制中学发展委员会针国民型华文中学的华校特征进行一项问卷调查,之后把调查结果及分析出版成冊:《2012 年国民型中学华校特征调查分析报告》。这份调查报告参考上述的相关资料,建构如下的华校特征的分析框架,共 3 大层面,12 项目(详情请参阅附件一):

 序    层面  项目
  语文使用
  • 课堂教学
  • 校园用语
  • 语文环境 
  文化认同  
  • 华校标识
  • 节日与课外活动
  • 仪式庆典 
 

保障机制(学校本位)

  • 校长资格
  • 华文地位
  • 学生起点
  • 师资保证
  • 董事会主权
  • 社区联系 

2017 年,行动方略联盟改制中学委员会、校长理事会及 2011 年成立的国民型华文中学发展理事会共同携手进行第二次问卷调查:《2017 年国民型中学华校特征调查分析报告》,仍然是使用同样的分析框架。以下是有关报告的总体观察的部分摘要。

1. 语文使用
1.1. 课堂教学:华文科的节数,绝大多学校都在 5 节以上,与 2012 年调查做比较(黄集初,2015:019-020),是有非常明显的改善。只剩为数不多的 4 所学校要加把劲。

1.2. 校园用语:一般上以三语并用的情况是最多,其次是纯为华语,共有25 所学校是以华语为唯一通用语。
1.3. 华文环境:依照华文使用程度的高低顺序来排序,最高一级是布告栏,次一级为告示牌,再次一级为广播,跟着是校讯和建筑物,最低者为班名。从区域上来看,北马和中南马表现突出,紧接其后是砂拉越。霹雳和东海岸则表现持平,而沙巴的华文使用程度仍然是非常低,需要持续加以关注。.

 

2. 文化认同
2.1. 华校标识:表现最好的是校名、家长函、通告及校园內的中华气息。校园內的中华气息虽然是一种很主观的判断,但也是很重要的项目,共有 7 所学校填写校园没有中华气息。次一级为校歌、校徽、校训、作业簿封面。再次一级的是成绩单和毕业证书,最低的是校服上名字。从区域来看,北马还是表现最好的一个地区,下来是霹雳和中南马。东海岸和砂拉越的表现就遜色了,但等级最低者为沙巴。
2.2. 节日活动与课外活动:节日与全校性活动,有 12 所学校(14.81%) 活动量是低于 3 或 3 项以下。过半数学校会举办的节日活动为挥春,而全校性活动则为书法比赛、华文作文比赛、华语演讲比赛。而课外活动,有16 所学校(19.57%)的相关课外活动数量是低于 3 或 3 以下。学校成立的典型学会为佛学会(67.90%)、武术学会(64.20%)、华族舞蹈社( 60.49%)、华乐团(56.79%)等。
2.3. 庆典仪式:指标有三为周会、校庆及毕业典礼。周会的语文使用状况
,马来语的使用率(95.06%)高于华语(81.48%),英语也有非常高的使用率(72.84%)。校庆的语文使用状况,华语的使用率(66.67%)高于马来语(55.56%),英语使用率相当低(24.69%)。毕业典礼的语文使用状况,马来语的使用率(85.19%)略高于华语(83.95%),英语使用率则相对的低(32.10%)。

 

3. 保障机制
3.1. 校长资格:51 位校长具华文资格(62.96%),有 19 位校长不具华文资格(23.46%)。另外,有 11 所学校未填资料。除了北马、雪兰莪、森美兰及柔佛等 6 州外,其余州属都有校长不具华文资格。
3.2. 华文地位:华小的华裔生除了东马外,其余各区基本上都坚持必修必考华文。对华小的非华裔生要求则有所松动,总体上来说,北马、霹雳及中南马要求较高,大概有 8 成左右的学校会要求必修必考;反之,东海岸、砂拉越及沙巴要求较低,大概有 6 成以上的学校不强制要求。
3.3. 学生起点:整体而言,国民型华文中学的华裔生比例还是非常高。从区域来看,很明显分成两大部分,即北马、霹雳及中南马是一塊,都超过90%;而东海岸和东马两州则是另一块,都低于 90%,其中沙巴更低至50.34%。沙巴还有一个特殊之处,当地非巫裔土著占了非常高的比例,为39.06%。据统计,除了槟城、吉隆坡、森美兰及吉兰丹之外,全国有 33 所学校是没有限收华小生,占了调查总数的 4 成左右,比例是非常高。
3.4. 师资保证:华裔教师比例最高的地区为砂拉越(70.10%)和北马地区(63.24%),紧接着是中南马(44.03%)和霹雳(42.82%),最低的是沙巴(30.59%)。根据统计,共有 29 所学校的华裔教师百分比介于 40%至60%之间,占了调查总数的 35.80%。高于 60%的学校有 22 所(27.16%), 低于 40%则有 28 所(34.56%)。
3.5. 董事会主权:在 79 所填写的学校当中,有 74 所扮演着积极或重要的角色,占了总数的 91.36%。没有董事会处于半冬眠及冬眠状态。
3.6. 社区联系:家协方面,在 79 所填写的学校当中,有 74 所扮演着积极或重要的角色,占了总数的 91.36%。校友会方面,在 75 所填写的学校当中,有 50 所扮演着积极或重要的角色,占了总数的 61.73%。有 7 所学校的校友处于半冬眠及冬眠状态。社团联系方面,约 8 成的学校与当地华团是密切或经常保持联系。

总体表现而言,表现最好的是北马,接下来的是中南马和霹雳,再下一个等级则是砂拉越和东海岸,最低为沙巴。

 

二、行动路线图

虽然国民型华文中学的议题近年来获得华社广泛的关注,同时在各方施压以及大环境的改变下,国民型华文中学也开始获得政府的关注,然而总的来说,前路仍然是满布荆棘。因此,行动方略改制中学发展委员会、华中发展理事会以及华中校长理事会三造共同拟出一份国民型华文中学行动路线图,共 10 个要点,以让三造能更有效地相互配合与行动,共同面对未来挑战。


1. 落实改制的承诺

多年来,这些国民型华文中学已为各族群、社会和国家培育了无数人力资源,可是却仍然要面对许多的问题,如不允许因学生增加而增建学校、拨款不足、华文师资严缺等等。政府理应落实接受改制时许下的承诺,可是经过漫长的岁月,改制批文等许多文件都不知所踪,以致争取落实诺言雪上加霜。一些董事会成员醒觉性不足,而且不很了解改制的承诺而没有充分发挥董事会的功能。


因此,我们建议采取如下的行动方案:

i. 积极争取恢复国民型华文中学的法定地位。全面收集改制的契约及相关文件,编辑成册,并翻译成英文及马来文,让各族了解国民型华文中学改制的前因后果。
ii. 积极安排与地方上的议员或政党、教育部、民间团体及相关单位交流, 让大家更加了解国民型华文中学的定位。
iii. 定时与教育部交流,让教育部官员更加了解国民型华文中学的困境并且争取应得的权益。
iv. 整理一切相关资料,统一言论,编撰成册曰《 今日国民型华文中学指南》,为同道提供一个标准参考典籍,利便传播、教育、行政交涉。


2. 增建与发展

国民型华文中学的学生逐年增加,却难以增建新的国民型华文中学。其直接的恶果就是国民型华文中学的班级人数较之一般国民中学(也体现于师生比例)往往偏高,不利教学。另外,一些学校严重缺乏维修拨款,一些建筑物的现况可能威胁学生的安全,紧迫需要维修。一些学校学习环境欠理想,如教室拥挤、教学设备不足或无法符合 21 世纪教育的需求。教育部在处理国民中学和国民型华文中学的拨 款申请有偏差,非一视同仁,包括没有全面负担国民型华文中学的水电费。


因此,我们建议应采取如下的行动方案:

i. 要求教育部以学生人数增幅为根据,增建新的国民型华文中学,目标是10 年 10 所; 以容纳至少 50% 的华小毕业生。以建分校或二校的方式增建。
ii. 争取 100% 拨款扩建或增建国民型华文中学。
iii. 制度化发放维修拨款,以确保学生与教职员的人身安全。
iv. 争取公司或个人对国民型华文中学的乐捐能够豁免公司或个人所得税。
v. 要求教育部在处理国民中学和国民型华文中学的拨款申请应该一视同仁,包括负担所有国民型华文中学的水电费。


3. 确保优质教育

学生人数太多,学校空间不足,教学环境不符合教育需求。一班 25 至 30 名学生乃国家优质教育的指标。教育文凭(SPM) 华文科目考获 A+ 的学生百分率超低。师资的分配没有根据科目的需要。部分学校软硬体教学设备赶不上时代的步伐。部分教师的教学法没有与时并进。大部分中六学院(Kolej Tingkatan 6)都没有开办中六华文班,同时没有足够的合格师资教导中六华文科。

因此,我们建议采取如下的行动方案:

i. 要求教育部只分派华小毕业生到国民型华文中学就读。
ii. 国民型华文中学的校长必须确保所有学生修读、报考华文科,并于校内保留华中应有的特质。
iii. 向教育部争取设立特别单位、委任专属官员,专司处理国民型华文中学的事务。
iv. 针对在教育文凭(SPM) 华文科目考获 A+ 的学生百分率超低一事,要求教育部公布真正原因,同时公开华文试卷的评分标准,并针对这个问题采取适当的行动改善之。
v. 要求教育部调派足够的华裔师资并根据所需要的科系来填补空缺。
vi. 促请教育部对国民型华文中学拨款制度化,协助校方增设软硬体教学设备。教学设备必须与时并进,使用 21 世纪教学设备,如电脑及网络教学等。
vii. 中六学院(Kolej Tingkatan 6)应该依据学生的需求开办中六华文班,同时也必须确保有足够的合格师资教导中六华文科。
viii. 通过各种方式增加国民型华文中学毕业生的升学管道,包括与国内外大学签署备忘录,以提供特定学额及奖学金予国民型华文中学毕业生。


4. 系统化师资培训

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无法与时并进,教育理念也不强。国民型华文中学愈来愈多的教师不谙华文。部分辅导老师不谙华文及不了解中华文化,无法与学生有效地沟通。国民型华文中学缺乏华文老师的问题多年来尚未全面解决。中国文学科没有被教育部纳入正课,因此影响了此课程及师资,进而致使修读、报考中国文学的学生逐年减少。师资的计算、师范大学的录取程序欠透明化。教育部近年来停办为时一年的教育文凭课程(Diploma Pendidikan Lepasan Ijazah),造成不少有意成为中学华文教师的大学中文系毕业生无法如愿。


因此,我们建议采取如下的行动方案:

i. 提升教师的在职培训,尤其加强教师的教育理念。
ii. 与教育部及各民间团体等组织联办校长及行政人员海外参访团和华文教师游学团, 从而提升学校的行政管理及教学技巧。
iii. 要求教育部调派谙华文及能够以华文沟通的老师到国民型华文中学执教。目标是 10 年内达致 50% 的教师是谙华文者。这是为了确保国民型华文中学的中华文化特征得以保留。
iv. 必须成立师资资料库,掌握师资数据——包括每年师范大学的中学师资培训课程录取人数、现有师资、五年内的退休老师数据等,确保没有师资短缺问题的发生。
v. 要求教育部调派谙华文及了解中华文化的辅导老师到国民型华文中学服务。此举是为了让有关师生更有效地沟通。
vi. 收集获得政府奖学金攻读辅导硕士课程的小学教师资料,确保他们毕业后被派往国民型华文中学执教。
vii. 教育部应该公开师范大学应征和录取学员的数据,透明化师资的录取程序。
viii. 要求师范大学及国立大学教育系增加培训华裔中学教师,为有意愿成为中学华文教师的大学中文系毕业生开办为期一年的教育文凭课程(DPLI)。
ix. 要求教育部开放具华文资格且再进修学士课程的小学教师到国民型华文中学执教的申请。
x. 董事会应该定期与县教育局沟通以确保师资妥当分派。
xi. 要求教育部拟定中国文学课程及培训中国文学科的师资,以鼓励学生修读报考中国文学。


5. 维护委任校长的主权

教育部没有依据改制时的承诺,在委任校长、副校长时,咨询各校董事会。 教育部已发出通令(SPI BIL 1 Tahun 2013),在委任教会学校校长前需全面咨询(principle of maximum consultation)董事会;国民型华文中学却没有类似通令, 是双重标准,极不公平。本路线图的最终目标为“零不具华文资格校长”。因此,我们建议采取如下的行动方案:


i. 短期之计建议延长校长退休年龄。中期计划鼓励符合资格的副校长/ 科长等行政人员申请校长培训课程(NPQEL)。(董事部有权推荐有意愿担任校长的副校长/ 科长等行政人员参加校长培训课程(NPQEL))。长期而言,争取录取更多有华文资格教师到国民型华文中学执教。
ii. 校长理事会必须设立一个未来接班人资料库,以整理各校未来校长名单及副校长的资料。
iii. 要求教育部明文规定,委任国民型华文中学的校长及副校长前,必须咨询各校董事会。
iv. 要求教育部发出通令, 在委任国民型华文中学校长前,需全面咨询(principle of maximum consultation)董事会。
v. 要求教育部明文规定,校长及副校长必须至少具有大马教育文凭(SPM) 华文科及格的资格。
vi. 各校董事会应该邀请副校长参与列席董事会会议。
vii. 董事会应该鼓励具华文资格的教师申请校长培训课程(NPQEL)。
viii. 资助有意接任校长一职的副校长参加国外学校行政人员培训课程。
ix. 董事会必须就校长接班人人选事宜主动会见州及县教育局。在校长退休6 个月前就提出推荐人选。
x. 要求教育部每年至少录取 10 位具华文资格的教师参与校长培训课程。

6. 提升竞争优势

部分国民型华文中学无法成为华小优秀生的首选,部分国民型华文中学失去其特质和华教特征,部分国民型华文中学与当地华社关系淡化。

因此,我们建议采取如下的行动方案:

i. 董家协、校友会及校方应该拟定计划,匡正校风,进而提高校誉。
ii. 董家协、校友会及校方应该确保国民型华文中学保留并加强其特质和华教特征。
iii. 董事会应该带领学校走入社区。
iv. 鼓励华团及企业资助当地国民型华文中学,关注及参与学校的活动。
v. 董家协资助以提升学生的学术水平及课外活动的表现的奖励。
vi. 董事会、家教协会及校友会为毕业生提供奖学金、助学金。

7. 强化董事会、家教协会及校友会

一些董事会不活跃,部分董事也不了解国民型华文中学董事会的权利,所以无法维护国民型华文中学的特征。一些家教协会在协助校方推动中华文化方面不够积极。部分国民型华文中学没有成立校友会,一些校友会不积极活动。部分董事会及校友会有老化及断层现象。


因此,我们建议采取如下的行动方案:

i. 国民型华文中学发展理事会应协助强化董事会,让董事们了解董事会的权利,从而扮演好其应有的角色。
ii. 家教协会应该积极协助校方推动中华文化。
iii. 每一所国民型华文中学都应该成立校友会,鼓励年轻校友加入成为会员,积极协助发展母校及发扬中华文化。
iv. 各校董事需加强联系,行动一致。对重要课题要互相支援,避免单独行动并善用科技网络强化联系。
v. 发展理事会应该定期主办国民型华文中学教育研讨会,鼓励各校董事会积极参与。
vi. 要求政府修改 《1996 年教育法令》,恢复国民型华文中学在 1960 年教育法令下原有的的法定地位。


8. 加强中华文化氛围

一些国民型华文中学已经变质,原因以及征兆如以下 6 点:


1. 校园没有保留中华文化特质。
2. 一些学校有越来越多的非华小毕业生就读。
3. 华裔教师逐年减少。
4. 校内活动不注重中华文化的传承。
5. 校刊、学校庆典、校徽、校歌、布告栏、招贴、校园文化都已经失去华中特征。
6. 一些学校也不坚持学生在公共考试中必修必考华文科。

因此,我们建议应采取如下的行动方案:


i. 举办区域性的董事会醒觉运动,促请各校董事部积极协助校方发展及落实传承中华文化的职务意识。
ii. 学校校长及行政人员必须谙华文(具 SPM 华文资格)。
iii. 促请国民型华文中学校长积极推广中华文化活动,包括节庆与课外活动。
iv. 鼓励国民型华文中学之间互访交流,联办活动。
v. 保留及增加具有中华文化象征的标志,如学校宏愿、校歌、校训、校刊、信笺、毕业刊、毕业证书及华文文艺刊物等。
vi. 促请国民型华文中学校长在校内多使用华语华文,如周会、毕业典礼、公函、通告、师生的名牌等使用双语。
vii. 设立学校历史走廊或角落。
viii. 为国民型华文中学设计统一形象,如壁画、铜像、标志等。
ix. 举办全国性的国民型华文中学活动,如《中华文化嘉年华会》等。
x. 鼓励当地社团积极赞助学校举办与中华文化相关的活动。
xi. 收集国民型华文中学所举办的中华文化活动信息,并上载中华网(校长理事会网站)。


9. 技术与职业教育

我国教育部正全力发展技职教育,国民型华文中学也有学生需要技职教育的培训, 唯学生及家长对这个大趋势不甚了解。教育部忽略了华裔学生对技职教育的需求,目前政府开办的技职教育学校只有约百分之一的华裔学生就读。目前一些国中已经开办技职教育课程,没有一所国民型华文中学获得批准开办此技职教育课程(MPV)。


因此,我们建议应采取如下的行动方案:

i. 要求政府成立一个跨族群的技职教育发展理事会,全面鼓励各族群学生选读技职教育课程。
ii. 要求政府在未来 10 年,批准 50 巴仙的国民型华文中学开办技职课程,有系统地培训更多技职人员。
iii. 推广一校一技能。
iv. 鼓励私人机构提供协助,在校内开办技职课程,培训更多技职人才。
v. 借技职教育吸纳更多华小毕业生。
vi. 要求政府设立国民型华文技职教育中学(SMJK Vokasional)。
vii. 通过升学教育展、升学工作坊等,让家长及学生进一步了解技职教育课程的重要。
viii. 通过心理测验分析、辅导等,协助学生了解本身对技职教育的兴趣。

10. 学生的升学与出路

许多学生没有明确的志向,不确定自己中五毕业后的升学之路。一些家长主导孩子选修的科系。 一些学校升学资讯过多,学生面对资讯疲劳轰炸的问题;而部分学校的学生,则升学资讯不足。国立大学学额不足;而私立大学学费高昂。


因此,我们建议应采取如下的行动方案:

i. 秉持一个都不能少的办学理念,国民型华文中学应有效地协助毕业生规划未来的升学与就业出路。
ii. 鼓励及协助学生到中港台大学或本地以中文为媒介语的大专继续深造。
iii. 校内辅导老师依学生的志向与能力,提供适当的升学资讯予毕业生。
iv. 要求拉曼大学依据为独中毕业生提供奖学金的方案,提供相同的奖学金予国民型华文中学毕业生。
v. 配合留台联总、留华同学会、台湾教育中心及中国高教组织,举办区域性的教育展, 让偏远学校的学生有机会获得更多的升学资讯。此外,也为国民型华文中学毕业生提供奖学金或保送计划。
vi. 鼓励中五及中六华裔毕业生报读师范大学,成为中学教师,以培育下一代。
vii. 依据心理测验分析(Psikometrik),让学生及早了解自己的潜能及定下志向。
viii. 与本地技职学院配合,设立课后技术班或双语培训课程,以减少华裔中学生的辍学率(如:陈唱技术学院、VTAR 技术学院、新纪元学院、拉曼大学等)。


结论

接受改制约 60 年后的今日国民型华文中学,在面对独中、国际中学,当然还有国民中学的竞争之下,本着维护华文教育,必须自创一格。正当政府在推动《2016 至 2025 年教育大蓝图》中,也没有提及国民型华文中学的命运,在这微妙的格局下,国民型华文中学可说是处于夹缝中必须另外寻找求存的策略,通过有智慧的争取和努力,打造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华文中学。


无可否认,国民型华文中学与国民中学各扮演不一样的角色。然而,这两种中学都需要保持同样的发展步伐。为了国家前途着想,教育部必须给予国民型华文中学更多的关注和协助,这也是国民型中学当年接受改制的基本权益,最基本的是政府应该依据人口的增加和需要增建国民型华文中学,吸纳更多华小毕业生,与此同时减少华裔学生在国中的严重辍学率。


国民型华文中学与独立中学都是华教发展的“亲生兄弟”,华社在强力保护独中之际, 更应该注重被忽略多时的国民型华文中学,此举绝对没有矛盾,因为只有更强大的国民型华文中学,才能够让独中迈向华教精粹,发扬光大,双造是互相援助成长,共存共荣的。


董家教是国民型华文中学发展的前线和先锋,其角色必须受到肯定。校友、 华团、家长及学生都必须关注及积极参与国民型华文中学的发展,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通过合情合理及有效管道,拟出短期、中期和长期计划让路线图落实, 每两年检讨,造福我们的下一代。


争取母语教育是符合马来西亚宪法第 152(1) 条,即马来语虽然是国语,其他群体语言的发展也不应该被禁止。国民型华文中学其实已经面临蚕食沦陷的危急情况,各造不要再犹豫,理应据理力争确保国民型华文中学永远在马来西亚的土地上熠熠生辉,让华文教育永续发光,让国民型华文中学的精神在世界的华文教育大圈圈中萌芽成长,更期望能够占有一定的影响地位。

 

附件一:

华校特征分析框架说明


1. 语文使用

这里分三个项目来考察,即课堂教学、校园用语及语文环境。

(a)课堂教学:当年改制时,教育部长保证改制华文中学每周有三分之一华文授课时间。演变至今,有者华文课每周可上 7 节课,而最少却只有 3 节而已,与一般国中无所差异。除此之外,由于是从华文中学改制过来,且华裔生居多的环境下,对华语的使用比较宽松,因此,在教导其他科目时,教师也允许视情况兼用华语,这也是课堂教学考察的细目之一。
(b) 校园用语:在争论国民型中学是否是华校时,董教总的立场是以华语为主要教学媒介语,及行政用语是以中文为准。但这样的看法是不够周延,应该还要考虑在校园里,学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的沟通,华语是否也是通用语。这也是区分国民型中学与一般国中的重大特征之一。
(c) 语文环境:这是指从校园、办公室、教室和走廊的布置,到壁报、指示牌的文字说明,以及校讯还有校园广播,除了国语之外,是否也兼用华语,以营造了一种良好的语用氛围。这些都是华校特征的构成要素。

2. 文化认同

所谓的华校,当然不止是华文的学习与使用,还包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传承,特別是现今全世界汉语热的趋势下,连私立学校及国际学校也开办华文班,文化认同显然就成为一个很重要的指标。本报告主要是考察三个项目, 即华校标识、节日与课外活动及庆典仪式。
(d) 华校标识:包括校名、校歌、校徽、校服上名字、毕业证书、成绩单、作业簿封面、毕业刊、通告及致家长函,在这其中校歌和毕业证书是有很重要的象征意义。此外,整个校园是否让人感觉洋溢著中华文化的气息也是涵蓋在里面。
(e) 节日与课外活动:文化的认同不是全靠书本和课堂的教学,逢年过节及有关中华文化的活动,包括全校性及学会,也扮演着很重要的潜移默化之作用,深入人心于不自觉之中。
(f) 庆典仪式:这包括周会、校庆及毕业典礼。这些庆典仪式基本上都是掌握在校方手上,同样也扮演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3. 保障机制

上述语文使用与文化认同的要求并没有任何法令上的保障,因此,需要有支持机制来维持与深化,包括规章制度及机构组织。在《1996 年教育法令》之后,国民型中学在法令上是不存在了,这些支持机制就显得更为重要。支持机制可分成全国性与学校本位两种。全国性的支持机制,如校长理事会等,不在报告调查范围內,调查报告所关注的是学校本位的支持机制,共有 6 项,包括校长资格、华文科地位、学生起点、师资保证、董事会主权及社区联系。
(g) 校长资格:国民型中学的校长是否具备华文资格一直都是受到关注的问题。在法令规定上,并没有要求担任国民型中学的校长一定要具备华文资格,这只是当年传承下来的一种默契及协议。但校长是一校之长,不懂华文或不重视华文, 一方面会影响学校的学生及教师对华文的心态与热诚,久而久之,国民型中学的华校特征必然日益削弱,以致与一般国中无甚差异;另一方面也影响与董事会及华社的联系与沟通。因此,校长理事会自成立以来,就一直促请教育部委派具华文资格校长出掌国民型中学。
(h) 华文地位:在《2013-2025 教育大蓝图》初步报告里,马来文定位为第一语文,英文定位为第二语文,而华文则列入附加语言之中,这是语言地位的一种规划。但做为华校特征之一,华文就不能只是附加语言,学生可选可不选,必须要有特殊的语言地位,因此,在国民型中学里,华文科是否必修必考就成为一种很重要的支持机制。虽然没有任何法令规定必须如此,但要华社承认与接受国民型中学是华校,这是必然的基本要求。
(i) 学生起点:一方面要求华文科必修必考,一方面又要维持校园的中华文化气息,自然对学生的华文水平有更高的要求,不可能接收对华语一竅不通的新生。因此,入学资格必然要求是华小生,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j) 师资保证:这包含两项指标:华文师资与华裔教师的百分比。华文师资不足自然不利于华文的教学,也会加重现有华文教师的工作负担。华裔教师百分比过低也会影响校园的中华文化气息,以及相关活动的推动与开展。
(k) 董事会主权:要避免国民型中学失去原有的华校传统特征,董事会是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因为很多问题是与董事会主权有关,如校长的资格要求、学生的来源、华文科地位等等。所以,董事会是否积极作为就是一个重要的调查项目。
(l) 社区联系:这包含三个部份:家教协会、校友会及当地华团。除了董事会外,家长支持当然是至关紧要。而校友会及当地华团应视为是学校重要的外部资源。三机构的紧密合作,一方面可以监督学校的华校特征不会变质,另一方面也可以提供资源协助学校的发展。

 

注脚:

1. 该 7 项特征为:1. 校园有浓厚中华文化色彩;2. 有适当华文节数;3. 华文成为必修必考科;4. 华 裔生人数必须为全部或大多数;5. 是政府教育领域之一份子,由政府支付行政开销;6. 董事会与政府在遴选校长方面的洽商权力;7. 校地及建筑是董事会产业。

2. 该 17 项特征为: 1. 学校以华文命名;2. 有华文校歌、华文校训、学生信条;3. 董事部扮演重要角色;4. 校友会活跃支援母校,校友皆自认华校生;5. 学校与当地华团有密切关系并保持联系;6. 正副校长和主要行政人员皆具备华文资格;7. 校方呈达学生家长函件包含华文部分;8. 学校周会校长以华语做报告和训话;9. 学生来源纯为华文小学;10.对象为学生时,行政语言包括华语;11.华文科是每位学生必读必考科目;12.校园里学生之间共同语言为华语;13.如科任老师为校友或华校生,可在授课时兼用华语;14.每年举行中五学生毕业典礼并颁发毕业证书;15.每年毕业班学生出 版毕业刊;16.校园洋溢传统中华文化气息;17.学生团体活动包括华文学会、华乐、书法、水墨 画、武术、相声、华族舞蹈、舞狮和二十四节令鼓等。

3. 其中与华校特征有关的建议共 10 项:1. 规定每周至少有 7 节的华文节数;2. 多举办和中华文化有关的活动,内部的刊物和书信都须以华文书写为主,校园语言也须以华文为主;3. 确保每位升上中学的学生都必需来自华小;4. 建议超过半数的华人师资,他们也必具有华文资格;5. 举办在职培训课程及研讨会,提高华文教学素质;6. 由国民型中学校长理事会负责收集全国副校长的资料,以确保具有华文资格及有足够资历的华裔以填补退休和离职校长之空缺;7. 董事会有权推荐经董事会同意的校长和副校长,以便让教育部做出委任。而教育部或教育局推荐的校长和副校长的人选,须获得董事会的同意,方能到有关学校执行工作;8. 董事部、家协及校长须密切合作并有所醒觉,以寻求解决填补退休和离职校长空缺的方案;9. 校友会是很重要的组织,所以应与校友会建立密切的联系,再通过校友会与华社联络,以获得经济或人力资源的资助;10.可通过各州华堂、华总、校友联总、家协联总征求外界华社机构、民间华教团体设立机制,长期提供赞助经费,协助国民型中学 举办大规模有关发扬中华文化的活动。

#本文是“华教新路向”之华教论述系列文章之一,同时配合华教论述总纲领《建构多元与永续发展》的出版。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本会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