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运华 / 从独大精神谈华文技职教育发展与未来

作者:张运华博士(泰莱大学会计与金融系副教授暨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学术董事)

1. 前言

技术与职业教育(简称为技职教育)是一种以职场模拟培训或让学生实际操作中学习的教育模式。作为传统学术教育的一种替代教育,技职教育旨在培育技术纯熟的工匠或熟练技术人员,而非注重考核学生的理论基础。随着时代的推进,技职教育逐渐获得各国政府和国际教育组织的重视,并把技职教育视为促进公平、包容和可持续经济和社会的一项重要策略 (Schueler & Loveder, 2020)。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 1987 年在德国柏林召开第一届国际技术和职业教育大会,肯定了技职教育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及促进就业增长的重要作用 (袁振国, 2012)。接着, 1994 年欧盟委员会在《增长、竞争力和就业》白皮书中指出,技职教育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催化剂,对欧洲的经济增长、企业竞争力和减少失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 国务院则于 2014 年颁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开启了中国建立产教 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耕 大国工匠精神,走向技术强国之路。许多国家地区如德国、韩国、新加坡和台湾等都 因成功的技职教育储备雄厚的技术人才库,在科技和经济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马来西亚政府意识到技职教育的重要性,在过去五年内对技职教育的资源投入大幅增加,从 2014 年财政预算的 1.78 亿令吉直接拨款增加到 2015 年的 12 亿令吉、2016年的 48 亿令吉到 2020 年的 59 亿令吉 (Chang, 2018)。政府更是多管齐下,通过各种技职教育转型计划和立法途径,加速技职教育的改革和与学术教育的接轨,为就业市场提供充足的熟练技术专业人才做准备。


然而,作为马来西亚第二大族群的华人社群,常以客观条件不足和民族教育为藉口,扼杀先辈早期为技职教育的努力,在“重文轻艺”的心态下,放弃了华人曾经辉煌的传统技艺,导致华裔技术专才在马来西亚人力市场的占有率大幅萎缩,华人社会面临技术边缘化和技艺断层的尴尬局面。为了扭转这个局面,作为华教三大机构之一的独大有限公司(简称独大)于 2017 年 11 月毅然决定推动一项全新的社会工程《中国大专院校技职奖学金》计划。此计划主要提供无法进入本科就读或非学术倾向的国中、国民型中学和独中毕业生另一个升学的管道,以母语(即华语)完成中国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课程。这是独大与董总和教总完成创办新纪元大学学院后,重新肩负起马来西亚华文高等教育的推动者和守护者的使命。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说明新式华文教育“文”与“艺”并重的传统,技职教育是华文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接着,本文尝试解答华教人士对独大推动华文技职教育的一些疑问,及独大与中国高等职业学院合作为华社或者华文教育所带来的契机。


2. 华人技职教育的百年发展


马来亚独立前,英国殖民政府对华人的教育需求基本采取不资助和不干涉的态度, 致使华人必须自行承担华文教育的发展费用,但也让华人在最大程度上可以复制和延

续中国的教育制度。许多学者把早期华文学校分为三种,即当地富裕华人为子弟专设的家塾,由个别教师借用庙堂或会馆开办的私塾和某些方言群按照一定规章创办的公立学校(陈绿漪,1984;郑良树,1998)。当时的华文学校主要学习四书五经、学作八股如《幼学琼林》、《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等(郑良树,1998)。


中国的新式小学始于光绪 22 年(1897 年),但是到了 1903 年张之洞在重订课程时才纳入手工、农业和商业等职业科目(郑良树,1998)。马来亚新式华文教育则起步于 1904 年,当张振勋等人在槟城创办中华学校,并以张之洞的课程为蓝本(见表一)。学校也有意增设“实业科”,但学生程度未达水准而作罢。

 

表一:1904 年槟城中华学校课程。 

科目 每周时数 科目 每周时数
 修身   2  读经  6
 讲经   国文
 外国语(英语)   历史
 地理   算数
 物理学 体操 改教国文
图画 纳入地理和物理 理财学 与商业科相同

 来源:郑良树(1998)

 

到了民国元年(1912 年),蔡元培受命为首任中华民国教育总长后立刻将注重小学手工科拟定为小学课程及教育目标。1913 年 8 月,北京政府公布《实业学校令》及《实业学校规章》,将实业学校分为农业学校、工业学校、商业学校、商船学学校、实业补习学校及女子职业学校等。接着在 1917 年,黄炎培受委主持中国暨南学堂的复办工作。这所专门与海外华教接轨的学校复办解决了新马华人升学、华校师资及缺乏专科人才的问题。暨南学校的课程包括师范科、商业科、农林及工矿科等等。黄炎培在新马各校推介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撰写《商榷书》具体化职业教育供南洋各校参考采用。他认为“职业教育当以实用主义为基础。实业主义之发达,学生毕业立可谋生”。早期马新华文学校在推行实用教育的一些成果如下(见表二)。

马新最早的华文职业学校是成立于 1919 年的新加坡南洋工商补习学校,设立在丹绒葛路寅宾俱乐部楼上,隔年迁入英俄街正式上课。1919 年时南洋工商补习学校开设了商业科,包括设立储蓄银行和商品陈列所让学生管理。该学校于 1922 年增设国技科教授国术和 1923 年增设藤工科及藤工厂,学生共 28 人并分为编织和造架两组。三年后即 1926 年又增设木工科和木工场。新加坡南洋工商补习学校是我们目前发现有记录的唯一华文职业学校,当时在马新是否还有其它类似的华文技职学校还有待进一步的资料搜寻和分析。

独立后,华文教育在马来亚面对更严峻的挑战。华文独立中学被排挤在国家教育体系外,资金和学生来源都陷入低潮,处于惨淡经营(骆淑慧、林彩云 2005)。在此情况下,技职教育根本无法在华文教育里发展起来。因此,许多有意接受技职教育的华裔学生只能到新加坡的理工学院进修或到台湾升学。由中华民国侨务委员会于 1963年所提供的海外青年技术训练班(简称‘海青班’)适时地填补了华文技职教育的空窗期,为拥有中五学历的 17 至 40 岁华裔青年到台湾接受两年免学费的技职培训。第一届海青班(1963 年)有 123 位学生参与并成功毕业。之后每一届的毕业生人数有增有减,到了 2011 年第卅一届的毕业生高达 804 人。到了 2011 年,多达 10889 名华裔青年完成了海青班各类课程。早期海青班不是每年都开办,到了 2004 年第廿四届才开始定期每年开办。2017 年,共有 27 所台湾大专院校参与提供多达 47 种技职课程选择。

表二:早期马新华文学校的实用教育成果。

年份

学校

成果

1915

新山宽柔学校

设有五七公司。

1916 前

怡保育才学校

设学生贩卖部。

1916

新加坡养正学校

校内设有学生储蓄银行。

1916

新加坡启青学校

设商业实习。

1916

吉隆坡尊孔学校

高小改为商科及商业讲习班,开设益群公司供学生实习。

1916

吉隆坡坤成女校

设职业实习部。

1919

新加坡南洋工商补习学校

商业科,设立储蓄银行和商品陈列室,设立藤工科和藤工厂,设立木工科和木工厂。

1920

马六甲培风学校

设学生贩卖部供学生实习,办工商补习夜校 2 班。

不详

怡保吡叻女子学校

学生必须学习刺绣手工。

不详

怡保明德学校

学生营业部。

不详

槟城钟灵

设学生储蓄部,学生自己管理。

 来源:郑良树(1998) 

1973 年从霹雳州发动的全国华文独中复兴运动把仅存的 60 所华文独立中学从没落边缘激活和发展起来。经过 20 年的沉淀和蓄势待发,华文独立中学于 1980 年代末开始创办技职班,让以华文为媒介的正规技职教育正式在马来西亚国土发芽。第一所开办技职班的华文独中是马六甲培风中学。该校于 1987 年至2002 年开办电机电子班。紧接着柔佛利丰港培华独立中学于 1988 年开办家俱班。虽然许多技职班在面对校方经验不足、管理不当、资金短缺、生源短缺和课程认证等问题困扰而关闭,目前还有 19 所华文独中开办技职班(见表三)。


值得高兴的是,近年来就读华文独中技职班的人数逐年增加,从 2012 年的 1608人增加到 2018 年的 2045 人(董总,2012-2018)。华文独中的技职学生主要修读美术与设计科,其次是电机电子科和餐饮管理科。汽车修护科和服装设计科则有待加强。

表三:全国华文独中所开办的技职班。

 

州属

校名

课程

开办年份

 

1+

 

吉兰丹

 

吉兰丹中华独中

美术与设计科

1997--

电机电子科

1998-2011

餐饮管理科

2016--

2+

 

 

槟城

大山脚日新独中

美术与设计科

1993--

电机电子科

1991-2010

3+

槟城韩江中学

美术与设计科

2010--

汽车修护科

2002-2015

4+

槟城钟灵独中

美术与设计科

2011--

5+

槟城菩提独中

餐饮管理科

2017--

 

6

 

 

 

 

 

霹雳

 

怡保培南中学

电机电子科

1989-2011

皮肤和保健

1992-??

塑料技术

1997-??

7+

霹雳育才独中

美术与设计科

1991--

汽车修护科

1991--

8+

曼绒南华独中

美术与设计科

2000-2011

2018--

9

怡保深斋中学

建筑绘图

1993-1996

10

江沙崇华独立中学

工业电子

1991-1997

11

太平华联中学

纺织品

1993-2006

12

班台育青中学

电机电子科

1998-2003

13

 

雪兰莪

巴生兴华中学

电机电子科

1993-2015

会计与商业管理

1989-??

14

巴生中华独立中学

机械

1991-2002

15

巴生滨华中学

广告设计

1991-2004

16+

吉隆坡

吉隆坡尊孔独中

美术与设计科

2006--

餐饮管理科

2007--

17+

森美兰

波德申中华中学

美术与设计科

1992--

电机电子科

1993-2009

18+

马六甲

马六甲培风中学

电机电子科

1987--

19

 

 

 

 

 

柔佛

麻坡中化中学

美术与设计科

1992-2007

20+

居銮中华中学

电机电子科

1991--

美术与设计科

1991--

21+

宽柔中学古来分校

电机电子科

2006--

餐饮管理科

2007--

22

新山宽柔中学

电机电子科

1990-2006

23+

峇株华仁中学

美术与设计科

2006--

时装设计

2006--

24+

利丰港培华独中

美术与设计科

2014--

家俱

1988-2002

25+

笨珍培群独中

美术与设计科

2005--

26+

砂劳越

古晋中华第三中学

电机电子科

2016--

 

 

 

汽车修护科

1995--

27+

 

诗巫公教中学

电机电子科

1991--

28

 

古晋中华第一中学

电机电子科

1993-2012

29

 

美里廉律中学

家俱

1995-1997

30+

吉打

亚罗士打吉华独中

美术与设计科

2011--

31+

 

亚罗士打新民独中

餐饮管理科

2017--

32

沙巴

亚庇建国中学

电机电子科

1990-2006

 来源:Chang(2018)

华文独中技职班的人数虽略有增长,背后却隐藏着许多问题有待克服。首先是许多华文独中领导层或董事仍然把技职班看成是安置后进生的班级,缺乏意愿提升技职班的素质。其次是董总内部没有认真规划独中技职班的发展,造成许多技职班毕业生无法获得受承认的技职文凭。更严重的是,华裔家长和学生长期受到“士大夫”思想驱使下对技职教育产生负面观感,不理会个人兴趣和能力所及,只希望挤进大学。


自 1960 年代末起,为数不多的以华裔生为对象或者由华人社团组织创办的技职院校也开始成立,例如创办于 1967 年的马来西亚艺术学院,主要培育艺术、设计与音乐领域的专才。大同韩新传媒学院则创办于 1988 年,是马来西亚历史最悠久的中文传播学院。接着有自立合作社(Koperasi Jayadiri Malaysia Berhad)于 1992 年成立的Jayadiri 学院,并在 2000 年改称为 Kojadi 学院及 2014 年改为目前的拉曼技职学院(VTAR Institute)。董教总教育中心(非营利)有限公司则在 2013 年成立民办的新纪元技职与推广教育学院。随后,南方大学学院于 2017 年成立南方技职学院,积极推动多元教育发展。


为了让华裔生有更多的海外升学机会,学习中国快速发展的科技技术,解决华裔技术专才短缺问题,独大于 2017 年成立独大教育中心,积极和 25 所中国职业高等学院合作推动《中国大专院校技职奖学金》计划,提供每年 400 多份技职教育奖学金让华裔学生免费留学中国高职院校。该计划于2018 年的第一批赴华技职留学生有67 人,2019 年提高至 162 人,2020 年因新冠疫情的影响回落到 65 人(独大教育中心,2020), 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 针对发展华文技职教育的疑问
自独大推动《中国大专院校技职奖学金》以来,获得众多家长、学生和社会团体的认同与参与之余,也面对一部分华教人士的质疑。这些质疑主要源自于对华文技职教育发展与性质的认识不足及担忧华教资源被技职教育瓜分。以下针对三个华文技职教育的疑虑并提供相关反驳:


A) 技职教育并非华文教育的一部分?
华文教育主要被定义为以华文作为媒介语学习知识的母语教育,它所界定的是学习的媒介语,而非学习的对象和内容。与政府创办的公立技职院校不同,独大所推动的技职教育,不管是通过《中国大专院校技职奖学金》把学生送到中国高等职业院校学习,还是未来可能创办一所华社技职院校,独大的宗旨依然是为毕业自各源流学校的华裔生提供以母语母文学习各种先进技术和技能的机会。


从历史的角度而言,大马华文教育延续和采用了中国新式教育的“文”与“艺” 并重的传统,把实业科或技职科纳入华文教育体系内。华教先辈从来没有停止尝试把华文教育发展成“文”与“艺”并行的完整教育体系,形成华文独中在文理商分流以外,依然保留技职班的历史基因,也发展成新纪元大学学院和南方大学学院开办技职课程之举。


因此,不管是从华文教育下定义还是历史背景来看,独大推动技职教育完全符合华文教育的发展传统,填补了我国华文高等教育和华文技职教育的两个缺口。

B) 技职教育会削弱独中办学?
一些华教人士担心独大推行技职教育会进一步恶化独中高二后学生流失的问题, 即许多独中生在高二考取政府大马教育文凭后进入本地或国外高等教育学府升造,造成独中高三人数剧降。说实话,把独中流失高中生的问题作为反对独大技职教育计划是毫无理据之词。原因有二:(i)独中高三流失学生的问题由来已久,而独大技职教育计划于 2017 年才推出,参与的学生人数至今也不过是两百多人,且来自各源流学校的华裔学生;(ii)独大的技职教育计划已经规定独中生必须有高三毕业证书方可提出申请,实质是在维护着独中的发展。至于那些原本就已退学的高中生,独大是本着有教无类的精神来协助他们寻找出路,提供获得教育的基本权利。

至于独中高三统考毕业生主要进入本地或国外大学就读本科文凭。独中毕业生每年获得许多中国和台湾大学提供奖助学金,协助独中优秀学生和清寒学生完成本科学位。而独大的技职教育奖学金主要提供高专文凭的奖学金。不管是发放奖学金的中国院校还是提供的专科课程及类型都与独中生现有的奖学金资源没有重叠。相反地,独大提供的技职教育奖学金填补了大学奖学金名额的不足的问题,让家境清寒又无法获得大学奖学金的学生重燃希望。


3) 技职教育将拉低华文教育的素质?
在众多经济发达国家,技职教育已经与学术教育平行,成为一种分流,例如超过75%德国学生就读技职课程,成为学生的首选;新加坡有 60%以上的学生毕业于技术专业;中国高等职业学院的数目和技职学生人数已经超过传统学术大学,为中国崛起创造了庞大和有活力的技术人才等都说明了技职教育并不劣于学术教育。


如果大马华人继续让“重文轻艺”的心态影响,认为技职教育只适合后进生,以各种理由拒绝发展华文技职教育,华社最终必须承受学术教育和技术教育发展失衡所带来的困境,即大学毕业生空有文凭却无法胜任技术工作,中学毕业生或辍学生因为没有技术认证未来将被排除在技术工作之外;另一方面,由于拥有技术认证的华裔员工凤毛麟角,华资中小企业被逼依赖外劳或友族,难以提升技术和竞争力。


3) 马中华文技职教育合作契机
导致技职教育无法在华文教育内茁壮成长的客观因素各异,早期因为经济和政治 因素致使华教发展困难重重,无暇兼顾技职教育。在 1990 年代国家高等教育开放以后, 教育机会大量增加诱发华人社会“重文轻艺”的心态,成为压制华文技职教育发展的 主因。自 2000 年后,华文技职教育虽然出现复苏的迹象,然而不论是在规模上或是课 程上都无法满足现代和未来技术发展的需求。因此,独大所开启的马中华文技职教育 合作可以为华社带来以下三个契机:

A) 强化大马华人技术就业人口
马来西亚自独立以来,政府通过公立技职院校大量培训马来人成为熟练技术人员。在 1960 年代,马来人和华人的技术人员人数相近,但是到了 1990 年代,马来人技术人员的数量已经超越华人一倍(张运华,2015)。这一情况近年来持续恶化,根据估 计,2018 年在各类公立和私立技职院校就读的非马来学生人数只占了技职学生总人数的 16.4%(Chang,2018)。即使台湾海清班在近年来增加马来西亚华裔学生的人数, 但还是远远不足以满足华资企业对熟练技术人员的需求。所以,开拓中国技职教育不 但能够舒缓华人技术就业人口不足的问题,基于中国在许多领域的技术已经达到世界 领先地位,学习中国最先进的技术还能提升华人技术人员的竞争力。


B) 助力于华社民办高等教育学府开拓生源
我国目前拥有三所华社民办大学学院,即新纪元大学学院、南方大学学院和韩江大学学院,招生对象皆以我国华裔学生为主,实质是竞争关系。由于这三所华社民办高等学府的办学水平和一些知名公立和私立大学存有一段距离,造成生源有限。相反的,获得独大奖学金到中国修读技职专业文凭的学生在毕业后将成为这三所华社民办高等学府的潜在生源。独大也可以成为民办高等学府与中国高等职业院校进行联系的桥梁,避开恶性竞争,营造互惠互利的局面。


C) 提升独中的技职班素质
马来西亚目前虽然有 19 所独中开办技职课程,但是董总依然缺乏能力建立一套技职教育系统,包括编写不同技职专业的课程纲要和课本,提供技职科师资培训等。在 这种情况下,目前独中的技职班被迫采用不同的课程和认证,有些独中的技职科目采 用董总编写的课纲,一些则让学生考取技能发展局的马来西亚技能证书,另外有少数 的学校采用英国伦敦城市行业协会认证的课程,对独中技职教育的发展形成不利影响。长远来说,独大可运用其在中国高等职业院校的联系,协助董总提升独中技职课程的 素质,甚至为独中搭建合作桥梁,开办符合工业 4.0 发展所需要的技职课程,摆脱独中技职班只能开办餐饮管理、汽车修护和美术设计等技术含量不高的课程。而独大的 技职教育奖学金可以为独中技职班毕业生提供继续升学的管道。

4)结语
华人工匠或技术专才人数不但在马来西亚就业人口中的比例逐年下降,在本族内的就业人口中也是越来越少。个中原因除了我国人口结构变化以外,早期工匠人数也受华人移民社会结构和地缘色彩因素所限制。而近代的华人技术专才人数则受国家教育政策(包括高等教育开放)及华人的教育观念所影响。


华社应该认清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学术教育已经饱和而技职教育则日益发展 之事实,皆因各国政府和企业都了解到学术人才和技术专长对国家或企业发展有取长 补短之效。因此,华社应该摒弃以往独尊学术教育的短视行为,寻求一套可行方案发 展华文技职高等教育,为国家、华社和华资企业培养各种技术专才,开创“学术育人、技术培才”的双轨格局。独大理事会秉持其创办华文高等教育的精神,勇于为华裔子 弟打开中国技职教育的机会,独具前瞻性。期待独大在未来能够在创办一所属于华社 的华文技职院校,为华教开创新路向。

 #本文是“华教新路向”之华教论述系列文章之一,同时配合华教论述总纲领《建构多元与永续发展》的出版。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本会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