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集初 / 对独中教改的反思

作者:黄集初(董总独中教育改革专案主任)

 

自《马来西亚华文独中教育蓝图》(以下简称《独中教育蓝图》)于 2018 年 8月 12 日正式推介以来,迄今已有两年的时间。在学务处暨独中教改专案的总筹及推动下,各项独中教改措施陆陆续续展开。而在这过程中,各方的回馈及建议, 加上<2020 年全国华文独中及关丹中华中学教育改革现况调查基本数据>(以下简称<2020 年教改调查>)所反映的现象,有一些课题议题及重点是需要我们做更深入探索及反思。

(一) 每周上课总时数
据<2020 年教改调查>,各校初中统考班每周上课总时数的年平均值为 1,799 分钟,双轨班则为 1,939 分钟;高中理组统考班为 1,847 分钟,双轨班为 1,934分钟;高中文商组统考班为 1,810 分钟,双轨班为 1,973 分钟。

而《独中教育蓝图》的要求,初中不宜超过 49 节,高中不宜超过 50 节。換算成时数,各別 1,960 及 2,000 分钟。<2020 年教改调查>的数据和蓝图的要求做比较,感觉问题不大。不过,《独中教育蓝图》对于每周上课总时数这一课题, 由于考量到可行性,不敢提出太高的要求,只能说是一个最低要求。

不过,如与国际做比较,独中显然有非常大的改善空间。依据 2019 年 OECD 的数据,初中部1的一年平均上课总时数为 922 小时,经換算约为每周 1287 分钟。与之做比较,初中统考班的每周上课总时数多了 512 分钟,约为 39.78%;初中双轨班则多了 652 分钟,约为 50.66%。从这些数据可知,独中的每周上课总时数是超多。

在改善这方面的问题,有三方面的工作需要做。一、观念的转变。过去,学生的学习方式就只是课堂学习,课后只是做作业。现在的教育观念是强调自主学习,所以学生的学习方式不仅局限于课堂学习。因此,上课时数少不意味学生的学习时数也跟着少,也即课程内容不见得也要跟着大幅度地减少。

二、教师教学法要改变。由于课堂学习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管道,在教学法上,就要更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即要让学生“学会学习”。也就是说,过去是教师的教学是重内容,而现在的要求是重方法。至少,单向的满堂灌的方式肯定要摒弃,在课堂教学上要更注重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的互动。

三、教师的教学总节数。如果现有的教师教学总节数不减少,而只是减少上课总时数,往往意味着教师要教更多的班级。因此,在贴身利益驱动下,如果不同时处理教学总节数,减少上课总时数这一改革课题面临很有的阻力。这是一个很现实的状况。

 (二) 公民教育
公民教育也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工作。德育与公民教育不是同一个概念, 德育是指“个人品德修养及职场专业伦理”的培养;而公民教育是指“培养一个人作为公民,行使义务与权利的教育活动,并对个人与群体的关系、民主、尊重、守法等公民素养有基本的认识”(董总 2018:98)。

根据《马来西亚独中教育蓝图德育与公民教育专案研究调查报告》(以下简称《专案调查》)显示,多数受选学生具备基本人权与民主的意识,并在公民素养测试取得不错的成绩(35.5/62.0),但却缺乏执行与参与的意愿。研究也显示受选学生视国籍高于族群,而以“马来西亚华人”的认同度最高(49.0%)。受选学生普遍具有爱国意识,也愿意为国家奉献。

不过,有 46%受选学生不以生活在马来西亚为傲,60%宁愿在国外居住。有 81%受选学生对我国现有的政治现状感到不满(江伟俊等 2017:62)。华文独中学生之所以普遍欠缺公民教育的养成,则是因为大多数的华文独中并未开办公民教育课程。

至目前为止,有开设公民教育或类似课程华文独中有 7 所(有关详情请参阅下表)。

表 1:2020 年开设公民教育与社会科的华文独中及其课程设置

学校

课程名称

年段

课时

师资

兴华中学

社会科学

高二必修

每周两节,

70 分钟

四位老师

公民与社会

(2019 开设)

高一选修

每周两节,

70 分钟

一位老师

吉隆 坡中华独立中学

通 识 教 育

( 2017 年开设)

高三商与高三理化

每 周 两 节

( 网课每节

50 分钟,实

体课 40 分钟)

三位老师

尊孔独中

公民教育

MCO 前:

初一仅考统考班至高二文商仅考统考班

每周一节,

40 分钟

两位老师

9 月后:

高一、高二文商仅考统考班

循人中学

社会时事

高三选修

MCO 期间:取消了“公民社会”

每周三节,

120 分钟

课程由五位兼任老师任教五个不同主题

大山脚日新独立中学

初中:社会学

初中( 没考取

SPM 的学生)

每周一节,

35-40 分钟

六位老师

高中:通识

高中商科(不含高中文商、美术班与理科)

每周一节,

35-40 分钟

两位老师

双溪大年新民独中

跨领域选修课:公民、社会与通识 (2020 开设)

选修,初三至高三

120 分钟

几位老师(参考循人中学的模式)

峇株华仁中学

人文关怀

高一(文理商)、高三(文)

每周两节,

80 分钟

三位老师

马六甲培风中学

公民与社会

(2020 开设)

高一(普通高中一班)

每周两节,

80 分钟

课程由八位老师协助规划, 包括校长

资料来源:陈星如,初中社会科学(公民教育与辅导活动)助理学科编辑,课程局,董总。(注:此为非正式统计资料,有关华文独中开设公民教育与社会科及其课程设置的更新以校方宣布为准。)

为了推动华文独中公民教育,《独中教育蓝图》和《课程总纲》里提出的课程架构调整,是在初中社会科学学习领域新增公民教育科2,高中阶段则新增通识科3。2018 年,负责初中社会科学(公民教育与辅导活动)课程和高中通识课程的两位学科人员入职,着手处理相关事务,以回应《独中教育蓝图》提出的教育改革以及马来西亚社会对于公民教育日益高涨的需求。

关于有关科目的课程标准,高中通识预计将于 2021 年 12 月定稿,于 2022 年会举办课程标准使用说明会。而初中社会科学预计在 2021 年 10 月发放初中社会学科课程标准(草案)至各独中收集意见,预计于 2022 年 3 月定稿。

由于初中社会科学(公民教育与辅导活动)与高中通识课程多依据时事议题作讨论探究,故教材方面将建议不提供统一教材,而是以课程指南、教学建议与线上教学资源库取代。鼓励教师充分发挥教学自主性,在符合课程理念与学习范畴的前提下,依据学生情况与在地特色,自主决定议题内容与教学方法。

学科人员除了在 2018 年至 2019 年成立学科委员会,也在 2019 年到北马独中分享与交流,也了解社区营造的相关资料。同年,高中通识学科人员也举办了华文独中通识教育分享交流会。2020 年,由于适逢疫情,故原本计划举办的公民教育营暨教师研习营被迫取消,但在同年 4 月份内部举办公民与人文老师讨论会,也邀请林志翰博士与陈逸飞先生来分享以新冠肺炎检视我国各国卫生政策的课题,有 20 位来自西马各地的相关教师参与此活动。

虽然独中公民教育推展的现况不理想,但相关学科人员仍尝试努力推广。毕竟公民教育对独中,甚至对马来西亚的教育界而言,是一门陌生的课程,许多经验需要时间来累积,相关师资的培训也不是一蹴即就的事情。从课程发展方向来看,目前的公民教育课程是偏向校本课程,这个更需要各校的积极配合,也不是易事。

在独中公民教育推行的初期,不足之处自然很多,但目前来看最主要的一点是宣导工作较为低调,在制订课程标准的同时,或需要加强宣传力度,让外界有更多的了解。

(三) 评量改革
应试文化是教育改革要处理的一大实现问题。世界各国在处理这个问题时, 基本上是两个思路:1.减少考试的次数,以降低考试对教育的干扰;2.改革考试的方式,以引导教育进行改革。很多国家都是两者并行,一方面减少公共考试的次数,如我国教育部就准备废除 UPSR;一方面改变出题的方式,如我国教育部要在考题中增加高思维考题的百分比就是其中之一。不过,无论如何改革,最后都要面临一个问题:大学入学方式。如果大学的入学方式不变,任何的改革都会功亏一篑。

独中的困境是我们管不到大学,只能顺应世界各大学的要求。各国只要管他们自己的大学就好了,不需要理会他国的情况,独中统考文凭却要做到适应任何一个国家的大学入学要求。但这不意味着独中不应进行改革,只是主动权不在我们这边,人家不变,我们很难有太大的改变;反之,人家有所变动,我们就必须跟进。可是,世界各国的改革步伐不一致,有些国家仍然是考试导向。因此, 独中统考的改革是要慎重其事,特別是高中统考的改革,既不能落于形势变化之后,也不能太过超前,如此,方能使独中统考的学术水平得以维持与提升,同时也能保证统考文凭持续受到国际各大专院校的接纳。

不管如何,纵观世界各国评量改革的趋势,都是提倡从重记忆走向重思考与创造,从单元走向多元,从总结性走向形成性评量等,而这些都是我们目前必须努力及改革的方向。在实践上,目前,统考的改革的焦点是放在三语口试及理科实验。

此外,要解决应试文化,除了统考的改革外,学校的评量改革也是一个重点, 不过,却常为人所忽略,在《独中教育蓝图》中也没有任何的着墨,这是不足之处。为了了解现在的学校评量政策的现况,<2020 年教改调查>重点观察两个关鍵指标,一是校內大考次,二是如何处理公共考试。有关数据和图表如下。

 

图 1 显示,共有 36 所学校是 4 次校內大考,占了 58.06%。而 3 次校內大考和 2 次校內大考各有 13 所学校(20.97%)。校方如何处理公共考试也是学校评量政策的一大部份,从中也传达校方对公共考试的态度和价值观。图 2 显示,有 50 所学校选择对外公布成绩,占了 80.64%。有 48 所学校给予学生金钱上的奖励,占了 77.42%。只有 28 所学校给予教师金钱上的奖励,占了 45.16%。

从上述的数据可知,在学校的评量政策上,减少大考的次数及对待公共考试功利性措施,应是独中教改努力的方向。

(四) 教师教学
任何教育改革都离不开教师团队的建设。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而言,教师的教学更是一个关鍵的因素。

虽然,为了提升教师的素质及教学水平,教师教育局一直不遗余力地推动教专课程。但教师是否具备教专资格,与教学水平高低,这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是一个未知数。所以,有必要从其他管道了解教师在教学现场上的教学表现。<2020 年教改调查>就从校长的观察来了解教师教学的表现。请参阅下面的图表4

 

图 3 中所列的 5 种教学方法,学生的自主性从左到右依次而降,即最左边的探究学习,学生的自主性最高;而最右边的满堂灌,学生的自主性最低。从学校的回馈中得知,教师经常使用的前三种教学方法,依高低顺序为“讲解为主、辅以提问”(48.39%)、“满堂灌”(17.94%)和“提问为主、辅以讲 解”(12.90%)。总体而言,学生的自主性还是偏低,教师还是居于主导的位置。这与“学生为学习主体”的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标,显然还有一段不小的落差。

对于满堂灌的解读宜慎重,因有两种不同的可能性,一是教师的教学水平就是这个样子;二是教师在现实环境制约下的选择。如是前者,就要在教师培训下功夫;如是后者,问题就比较复杂。可能是教学进度的压力,考试成绩的压力,抑或学生学习意愿低落,也可能校方的某些政策造成的。这种种的可能性,在这份调查中是无法得知。所以,不宜轻率据此评断现在独中教师的教学水平。

因此,要改善教育现场的教学状况,有三方面的工作要做,一、深耕教师培训,完善教师进修体系;二、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三、改变领导层对教育管理的观念。前二点在《独中教育蓝图》中有详细的建议,所以这里重点谈第三点。

首先,从前一节的图 2 当中,可以看出有些学校的领导还是以考试成绩来判断教师的教学能力及水平。站在教改的立场不宜简单地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衡量教师的能力。其次,应以教育专业来主导学校的管理措施,不宜纯以行政方式来代替教育专业领导。这意味着一方面管理上不宜过细、过于繁琐,另一方面应更尊重校长及教师的专业自主。三则,学校的建设是为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而服务的,故在硬体建设及校园空间的规划及使用上,应以教师的意见为主导,比如说课室的大小就直接影响教学方法的选择。

(五) 自主学习
2016 年,为了撰新《独中教育蓝图》,董总组团去香港考察,从中领悟到“学习”是整个教改的核心。事实上,纵观各国的教改,无一不强调让学生主动学习, 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独中教育蓝图》的初中教育目标就提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思维及阅读的能力和习,为自主学习打好基础”,而高中教育目标就在初中的基础上提出“培养学生好学的精神、独立思考及批判和创造能力”。

关于自主学习,有几个观念需要强调或厘清。一、“自主学习”不等于“自学”。自主学习其实也是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不是放任学生自生自减,要有一个养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师生互动。虽然说教师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所谓的“自主”学习强调的是在知识的获取上,要注重学生的自我建构,而不是教师的单向教授。教师的角色更多是一个激发者,提出关鍵问题,刺激学生思考并主动吸收所需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当然,在实际操作上是要视学生的能力而定。

学生能力强,老师只需要提供一个框架,学生即可开始自己学习;学生能力弱,就可能需要先从教师主导渐渐转向放手由学生主导的渐进模式。更重要的是要相信学生真的能够自主学习,给予适度的支持,聆听学生声音,在设计课程的时候,邀请学生共同参与,学习过程中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反馈來进行教学的调整。用魏书生的说法来讲,就是要和学生“商量”。简言之,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是自主学习的基础。

三、生生互动。自主学习其实是分两个部份,除了自主之外,还有协作。在课堂教学上,就呈现为分组讨论。在教学视察中,生生互动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观察指标。这一环节常常被忽略,在过往教专课程的教学视察中,也发现这一环节常是教师的弱项。此外,在香港考察时,他们很强调分组最好强弱搭配。一方面是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另一方面是让优秀的学生学习与弱者相处之道,懂得关怀、懂得包容。

四、学校的推动。在香港考察时,发现他们在推动自主学习是很有系统、很有组织性地去推动,而不只是让教师单打独斗。因此,很重视教师的培训,让教师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与策略。而且要学生协作学习,就要先让教师协作学习, 重要手段主要是两点:共同备课及相互观课。培训、备课及观课都需要学校来处理及协调,相关的硬体建设与教学设施更是需要学校来处理。

(六) 改革的原则与策略

《独中教育蓝图》提出了改革的四大原则及六大实施策略5,而这些基本上是参考《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议》(教育统筹委员会,2000)写成的。之所以如此是因香港的学校生态与独中的情况极其类似。

香港的学校主要分为四大类型:官立、资助、直资及私立。其中以资助学校约占 8 成(中学)或以上(小学),这些学校是由非营利办学团体开办,并接受政府资助提供免费。这方面与我们这里的华小及淡小相似,但学校的管理及教职员的聘任及升迁是校董会负责,所以这些学校的自主性极强,又与独中类似。这也造成香港教育局在推动任何教育改革时,很难硬性的规定来推动,必须与各类教育团体做充份沟通及协调,特別是香港校长会。

由于香港的教育生态与我们的情况类似,他们的推行教育改革与策略很多是值得我们参考及仿效。其中有两点令人印象深刻:

一、在原有基础上提升。在香港的教育改革中,常常会强调一句话,即“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升”。这其实表现出一种对现有的学校及教师的尊重,而不是完全否定现有的一切做法。所以,香港的改革呈现出一种很英国式的作风,即朝理想的目标逐步改善,而不是推倒一切重新来过。也因为如此,除了少数的措施外6,教育局很少采取一刀切做法要求各校遵守,其深层的原因就是学校的自主性强。

二、核心理念简单清楚。香港的教育改革核心理念是“学生为本”,而课程改革的口号则为“学会学习”。在 2000 年的报告中,有这么一段话是很值得参考:

“教统会提出的课程改革,重点并不在于传统的“科目”或者“课程纲要” 的具体改变,而是对于教学观念的总体改革,目的是将学生学习放到教育制度和学校生活的中心,令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也是“学生为本”的核心精神。”
(教育统筹委员会,2000:36)

此外,报告中提出四项关键项目:德育与公民教育、从阅读中学习、专题研习及资讯科技推动互动学习,也是是紧扣学生学习的核心理念。还有一个香港教改常用词:学与教,也同样是紧扣核心理念。一方面突出教改的核心是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另一方面也是强调教师的教习也是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

从以上两点反省我们本身,就会发现我们在推动任何计划或专案时,常会忽略了现况或现有基础是什么;而且有时也说不清楚目标或理念是什么,或者说如何紧扣“乐教爱学,成就孩子”。这是我们需要时常反省及警惕之处。此外,还有两点也是我们要反省。

一、要懂得取舍。当时,程介明教授看了我们的《独中教育蓝图》备稿时, 就提醒要有所取舍,要有主次之分。外界常认为董总有百多位职员,应该可以做很多事。其实,这是一个迷思。事实上,董总现有的情况不可能做太多事。所以, 在《独中教育蓝图》是建议要重点着眼在四件事上:1.提升校长及教师的专业水平;2.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3.改革课程结构;4.推动统考改革。从形式来看, 4 件事好像不多,但如要真正的做到位,真正改变前线教师的教学及学生的学习, 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此外,对于各种意见及建议,也要能取舍。外界对董总有很多的期望,但行政部不是万能的,必须要有一个筛选过程。领导在会议上提的各种意见及建议,也是要有一个评估的过程。

二、设立单位要慎重。当初在董总中央委员会下设的教改委员会,其功能其实是和独中工委委之下的教育委员会重叠。但设立了就不可能撤,所以就以联席会议来处理。但換届时,应考虑把其撤了。我们固然要收集外界的意见,但不一定要以委员会或专案的形式来处理。这是因为做事的人就是这么多,让众多提意见者有组织上的权力,往往会导致整个行政部负荷不来,最后会陷入穷于应付上面的要求多于实际的工作。

 #本文是“华教新路向”之华教论述系列文章之一,同时配合华教论述总纲领《建构多元与永续发展》的出版。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本会立场。

注脚:

1. OECD 只有小学和初中的数据。
2. 独中教育蓝图提出初中课程过去的学科之间横向联系薄弱,各学习领域需要加以统整与精简,
故提出了初中社会科学学习领域为初中八大学习领域之一。原有的初中历史与地理也属初中社 会科学学习领域,另增设辅导活动与公民教育并纳入初中社会科学学习领域中。
3. 除了改善公民教育的不足,高中通识课程亦致力于跨领域整合的目标。
4. 探究学习是指组织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如实验、个案分析),由学生进行探究,教师只是从旁协助。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先行预习或阅读材料,然后在课堂上师生讨论和分析。
5. 四大原则为(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二)有教无类;(三)全方位学习;(四)全方位动员。六大策略为(一)订定优先顺序;(二)全盘考量;(三)循序渐进;(四)重点试行;(五)建立教改永续机制;(六)增加资源的投入。
6. 如学制结构改革、入学机制改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