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教总文告/专案小组
2000年10月20日
- 宏愿学校将实现“最终目标”:华小变质前奏
我国联邦宪法规定各民族有学习和自由使用母语的权利。基於这个崇高精神,我国各源流小学的客观存在,充份体现了各民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在联邦宪法下,各族的母语教育是受保障的族群合法权益。
宏愿学校的提出,显然是要改变目前各源流学校并存的现状,其目的是要将我国三种或两种源流的学校,统合在一个新的架构下运作,最终达致统一各源流学校的“最终目标”,以马来语作为主要教学媒介。
在这种新安排下,各源流小学虽可暂时保留基本特征,但在政府现行的以单元化教育思想为主导的教育政策下,华小的定位就开始模糊,其作为一个主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权将逐渐消失。在“三合一”或“二合一”的组织形式下,华小必须以宏愿学校的利益为前提,服从宏愿学校的决定。从这个意义来说,我国华裔所拥有自主的母语学校的基本合法权利,体现在宏愿学校上已没受到应有的尊重,是有关华小变质的前奏。 - 不建华小,却推行《宏愿学校计划》
我国各源流学校的存在是客观的事实。我国社会实践也一再证明,母语学校并不是造成种族极化或分裂的根源。我国各源流小学在普及基础教育,提升国民素质,为国家培育人才方面均作出卓越贡献。在华小方面,它的办学不仅深受华裔家长的支持,同时也获得非华裔家长的认同并纷纷将子女送入华小就读。据最新统计,在华小就读的非华裔学童已超过6万5千人,约占学生总数的12%至15%之间。基於这个客观事实,政府应在华人人口稠密及新住宅区增建新华小,以满足广大家长对子女教育的需求。
在华社要求增建新华小面对诸多阻难的时刻,有关当局不但不正视华社的合理要求,却刻意推行“宏愿学校计划”,并献议华小迁入宏愿学校,难免会引起族群的猜疑和不满。
政府推行的“宏愿学校计划”,其主要依据是把母语学校的存在视为造成种族极化或分裂的根源。在这个前提下,为了消除这种所谓不团结的现象,就要逐步统合各源流小学,落实其长远目标。这是华社说所不能接受的论断。这种不实事求是地分析我国社会问题的本质,无助于问题的真正解决。 - 华小将弱化,导致校园变色
我国各源流小学都拥有各自的内涵与办学特色,是我国重要的教育资产。各源流学校在承传民族文化,建设精神文明方面扮演积极角色。它充份体现我国多元民族与文化的色彩,政府理应鼓励各源流学校依据本身的特长与条件,充份发挥其办学自主性与积极性,为国家培育人才,贡献社会。
宏愿学校虽然是以团结为名,实际上是政府设定一个教育模式,不理会客观实际需求,然后将各源流学校安置在一个特定的空间内,形成各方面互相钳制的局面,其结果是各源流学校的潜能与特长均难以充份发挥,影响办学效率与效益。这种只求达致统合之效,却令各源流学校逐渐失去固有特色与特长的措施,在教育上是得不偿失的。它与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对教育要求的多样化、分散化、个性化总趋势不相适应。
在宏愿学校下的华文小学,其办学主权与特色,整体校园文化在相互制约下将开始弱化,最终导致校园变色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事。 - 董事会将形同虚设
在现行的教育法令下,华小设有董事会与家教协会的组织,而其他源流小学只有家教协会的设立。在宏愿学校下所出现的新架构,华小董事会组织的功能以及它对学校办学的影响是令人置疑的。因其他学校没有董事会组织,所有有关学校之间事务通过校长和老师进行协调,董事会组织就形同虚设,董事会对学校管理与监督功能就开始动摇。 - 应推展1996年《学生交融团结计划》
我国是一个标榜自由、民主的多元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长期以来自由交往、和睦相处,这种社会现象是令人鼓午的。在这个基础上,目前虽然各源流小学各自而立,却遵循国家课程纲要,国语为学校必修科,同时各民族学童可自由报读各源流学校。在现有状况下,要增进各源流学校学生的交往机会,以促进团结和交流的努力是应该大力支持的。我们认为在1986年教育部与董教总双方同意的《学生交融团结计划》应积极推展,鼓励邻近各源流小学通过联办各类活动,让各校学生更多机会自由交往,促进友善、谅解。在这方面,政府应提供足够的拨款与经费,以利各项活动的顺利举行。这也是现阶段最实际,最可行的一项计划。 - 提防当局游说拉拢
宏愿学校计划,在开始阶段,由于数目不多,为了显示它的好处,政府必定会倾全力在各方面提供方便。无论在软、硬体建设、拨款等方面都会完善、足够,以吸引家长将子女送进宏愿学校。此外,有关当局也会通过各种途径极力游说、拉拢现有华小迁入宏愿学校。可以预见,像1962年华文中学改制的“现象”将会重演。这对我国华教工作者将是一项严峻的挑战。华小的未来命运是否像华文中学改制那样,这就要看华社如何运用智慧,发挥其集体影响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