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教总文告
2003年06月13日
董教总针对由副教长拿督韩春锦主持推动,并向传媒发布的“一个都不能少”报告,报告指称“约25%华小毕业生无法继续升学,或没有完成高中教育”,发表文告如下:
- 流失问题是各族学子共同存在及面对的教育问题
学生高流失问题,直接影响到国家人才的培养、整体国民素质的提升。依据教育部发布的《2001-2010年教育发展蓝图》,该蓝图中所提供资料,明确指出在我国的国民教育体系中,全国各源流小学毕业生(1997年)升上中五(2001年)时流失率高达27.8%。因此,副教长拿督韩春锦所发布的华小生升中五出现的高流失现象,与教育发展蓝图所公布的数字相近,它并不是孤立于某一族群的现象。进一步来说,从各族学生的高流失率这客观事实,正足以反映了当前我国国民教育制度及其运作上,已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发人深思。从这个意义出发,如何改革国民教育体系现存的结构性或非结构性弊端,其中包括学生流失问题,已是政府与教育部,乃至全国人民必须正视,且亟待克服的课题。 - 流失问题只是众多问题中的其中一项而已
从华裔学子学习的角度而言,若按韩副部长提出的“一个都不能少”概念引而申之,当前华裔学子正面对的,岂止是在如何努力留住每一位继续完成中五的“一个都不能少”,而是更有其他无数个“一个都不能少”的严重问题:
其一,对于城市地区华小爆满,以及许多地区缺乏华小,大量华裔学子就读华小无门,因此被迫进入国小就读,“一个都不能少”体现在增建新华小,以确保每一位华裔学子都能进入华小接受母语教育的问题上;
其二,对于目前许多在国家独立前已存在的1285所华小,且面对难以增建任何一所华小的困境下,“一个都不能少”体现在必须确保每一所华小都必须保存及发展起来的问题上;
其三,在华小推行数理英语教学的所谓“2-4-3”政治妥协过渡方案下,“华小以母语作为主要教学媒介语” 的“最后防线”已打开一个缺口,华小已开始变质,“一个都不能少”体现在“华小以母语作为主要教学媒介语”的原则下,必须确保“除语文课外,母语是所有知识科目的教学媒介语”的问题上。
依上述“一个都不能少”概念的出发,还有“一个华小教师都不能少” 、“一间华小都不能少公平的拨款” “成绩优秀华裔生一个都不能少进国立大学”等等。每一项“一个都不能少”都与流失问题同样严重,希望韩副部长不仅认识到流失问题,同时也能清楚看到华校与华裔学子当前在整体教育发展上,所面对的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 有待商榷的“一个都不能少”报告
对华小毕业生升中学后,所出现的高流失现象,副教长拿督韩春锦能关注到并将进行推动减低学生流失的努力,是令人其许。可是,就“一个都不能少”报告所进行的调查,其中尚有许多疑问及值得商榷的地方:
(1)有关报告中有数项数据的调查,如不包含毕业后赴邻国(新加坡等)就读、而对华小就读的友族学生升国中后是否包含其中,以及由国小升上国中的华裔生是否也纳入数据中,而且是否有将升读华文独立中学也包含在内,也没有清楚交待,这将导致不能确实反映华小毕业生升中学后的真实流失数据。如果报告中将这四类学生计算在内,则华小毕业生流失率将会有很大的出入。
(2)有关报告公布流失的原因,不知是否是根据调查统计所得?因为它只笼统的归咎于学生、家庭、同学、老师和社会环境等造成。先不论这些原因是否是主要原因,对于那项是主要,那些次要,占的百分比为何?也没有清楚交待。更令人不解,该报告却只字不提因教育制度和运作上所可能产生导致流失的原因,显然有避重就轻之嫌。
(3)报告中将“流失”和“辍学”的意函没有严格区分开来,流失不代表“失学”,它只是显示出在有关学生不能在同教育体制内继续升学,不代表这些学生就一定是失学。赴邻国及升读私立中学,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而言,依然在继续其学业,何患之有。 - 董教总认为,1960年代后国家教育制度的改变,政府把各源流中学改制为单源流中学,使华小毕业生升到政府中学后,由于教学媒介语的改变,面对语文障碍和校园文化的不同,以及学校教学所出现的教育问题,使到相当多的华小毕业生不能适应,面对学习、知识吸收的困难,阻扰身心正常发展,才是造成辍学的最主要因素。在近程上,欲解决华裔学生在国中流失问题,除了报告上所提出的建议,更需从加强及发挥国中预备班的功能。此外,政府应调整政策,批准增建和资助华文独立中学,以协助留住孩子。但是,要更根本地解决不仅华裔学子,同时是所有各族群学子4现高流失问题,教育部必须在中学阶段,全方位思考,提供更适宜的分流、课程、师资、教学法、辅导、援助计划等措施,改善学校的教学和学习环境,淡化应试教育,因材施教,照顾每个学生的不同能力、个性取向和需求,这才是为国家培才与提升整体国民素质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