吁各界促成尊孔国民型中学迁校 政府应拨款拨地协助兴建新校园

吁各界促成尊孔国民型中学迁校 政府应拨款拨地协助兴建新校园

董总文告 

2018年9月4日

 

吁各界促成尊孔国民型中学迁校

政府应拨款拨地协助兴建新校园

 

董总针对尊孔独立中学和尊孔国民型中学的校地纠纷,发表文告如下:

 

1.根据尊孔中学当年改制史料和尊孔校地地契,尊孔校地拥有权属于尊孔独立中学,这是十分明确的事实。随着吉隆坡高等法庭刚于8月28日判决撤销诉讼,本会认为有关的校地纠纷到此为止,不应再挑起争端。华教事务不应动辙带上法庭,反之应采取内部协商解决。

 

2.尊孔独立中学和尊孔国民型中学的校地纠纷为时已久,造成两败俱伤的不良后果,得不偿失。两校学生3千多人,挤在一块只有2.3英亩的校地,造成校园可使用面积严重不足,人满为患,拥挤不堪,学校的教学活动受到很大的限制,影响师生的教学和学习情绪。长期下来,对两校的办学士气和发展都造成不少的干扰。

 

3.因此,本会吁请双方继续坐下来商谈和解决问题,找出双方可以接受的方案,包括与两校学生家长们、校友们会面,听取多方面的意见,进一步了解学生家长的需求,并以两校的学生利益与学校发展为依归。

 

4.尊孔国民型中学多年来都积极努力进行迁校,以谋求更好的发展空间。该校于2004年获得教育部批准迁校,并于2007年和2013年获得发展商献议捐献位于加里尔高峰3.8英亩和万挠10英亩的土地,可惜因各项因素而搁置下来,未能动工建校。董总希望各界努力促成尊孔国民型中学迁校,并吁请政府给予协助,包括拨款兴建尊孔国民型中学新校园,甚至如果发展商献议捐献的土地无法解决,政府应该与尊孔国民型中学商谈,由政府拨出适当地点的土地给该校建校。政府应该对当年改制而形成的尊孔国民型中学,承担其学校的发展经费。

董总与教总联合声明

董总与教总联合声明

董总与教总联合声明

2018年9月3日

 

针对由政府举办的2018年“土著及国家未来大会”日前通过多项提案,其中包括“把国家教育理念作为基础,整顿现有的教育体系,成立单一源流教育体系”,董总和教总对此深表震惊和不满,并发表以下联合声明:

 

1.希望联盟一直以来都批评前朝政府推行不公平的教育政策,并表明一旦执政就会落实公平对待各族群母语教育的承诺。因此随着希盟的执政,广大华社,包括董总和教总都对新政府充满期待,希望我国的华文教育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并享有平等的待遇。但是,由政府举办的2018年土著及国家未来大会却通过成立单一源流教育体系的提案,董总和教总对此深感震惊和不满。特别是首相敦马哈迪日前重提企图“实现以马来文作为各源流学校统一教学媒介语”的“宏愿学校计划”,现在又通过成立单一源流教育体系的提案,前后呼应,这种现象令人深感忧心。新政府必须放弃前朝政府所推行的单元化教育政策,以体现我国独立建国61年后出现政权轮替,使国事朝正面、开明多元、进步的轨道上进行。

 

2.董总和教总强调,我国是个多元种族和多元文化国家,自建国以来就推行多源流教育制度,并在小学阶段设立了分别以马来文、华文及淡米尔文作为主要教学媒介语的三种源流学校,以符合各个族群对母语教育的需求。事实上,这是也是《联邦宪法》赋予各个族群的基本权利。有鉴于此,推行单一源流的教育,不但违背《联邦宪法》和立国的精神,更是侵犯了各族群的基本权益,这绝对是不可妥协的。

 

3.翻开历史,多源流教育制度的存在,为国家培养了多方面的人才,并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不但是我国独有的珍贵财富,更让我国在全球竞争中占有一定的优势。因此,新政府必须捍卫和强化多源流教育制度的发展,以带给国家更大的助益。“土著及国家未来大会”所提出的提案,根本就是赤裸裸奉行上世纪50年代以单元化思维制定的“最终目标”的过时产物。这种欲摧毁多源流教育制度,封闭和落后的极端种族主义思维,必须加以谴责和制止,否则将严重破坏国家的团结与和谐,完全不利国家的发展。

 

4.首相日前发表国庆日献词时承诺,新政府将不分种族和宗教,公平对待所有人民。这其实也是广大人民的意愿,因此董总和教总希望首相能够言行一致,落实这项承诺,包括尽快兑现在大选宣言中对华文教育许下的各项承诺,以取信于民。与此同时,董总和教总也促请政府以新的思维,重新制定一个多元开放,公平对待各族群母语教育发展的国家教育政策,以肯定多源流教育的贡献与价值,并一劳永逸解决华教长期没有获得公平对待的困境。

政府秉持公正多元理念施政 才是确保各族群团结的要素

政府秉持公正多元理念施政 才是确保各族群团结的要素

董总文告

 2018年9月1日

 

政府秉持公正多元理念施政

才是确保各族群团结的要素

本会针对日前因我国首相敦马哈迪医生接受《透视大马》专访,华文平面媒体转载有关的访谈,而引起热议的宏愿学校课题,发表文告如下:

 

1.依据星洲日报转载《透视大马》的报导,“首相敦马哈迪重提宏愿学校政策,并认为要达到种族团结,学生在同一屋檐下学习有助于达到这项目标”、“我曾经建议将三个源流学校放在一起,却遭到极端主义教育人士反对”。

 

针对上述首相的言论,本会表明,我国目前正热烈地欢庆建国61周年之际,可是国内各族群之间却并未能达致真正融合,有许多野心政客昧着良知将之归咎于现有多源流学校体系存在所致,而又有一些没有审慎思虑的人士又相信这些政客的说辞。事实上,国内各族群之间未能达致真正融合的罪魁祸首,乃是过去执政当局,没有以公正、开明、多元的理念和政策施政,才是导致今日族群间多极化的发展而未能融合的关键因素。

 

本会认为,促进国民团结有各种方法。这包括政府的施政,尤其在法律、政策和执行措施方面,拥抱开明、多元和进步的思想和言行,在各个领域必须公平对待各族人民,尊重和支持我国多元社会的各种语言、文化、学校源流、宗教信仰的发展,不再继续进行歧视、打压或边缘化,并且摒弃狭隘和落伍的意识形态。

 

2.本会严正表明,《宏愿学校计划》是以“国民团结”之名,行“最终目标”之实。宏愿学校是一种“过渡期学校”,先把两所或三所各源流小学集中在宏愿学校,然后以国语(马来语)作为宏愿学校的统一教学媒介语。

 

本会对宏愿学校的斥责,决不是危言耸听,因此有必要回顾《宏愿学校计划》的历史背景及概念,就会明白这项计划所暗藏的祸心。

 

1995年8月26日,时任教育部长纳吉宣布将在第7大马计划(1996-2000年)下,在全国各地设立宏愿学校,把国小、华小和淡小建在同一块校地。该年12月,教育部教育研究和策划组在教育部策划委员会会议上,提出宏愿学校计划书或指南,名为《宏愿学校:概念与实施》(Sekolah Wawasan: Konsep dan Pelaksanaan)。这是教育部第一次公开提出“Sekolah Wawasan”(宏愿学校)的名称。

 

1995年《宏愿学校:概念与实施》第4.2条文阐明:

 

“4.2 Dalam usaha mencapai matlamat perpaduan negara, pendidikan memainkan peranan yang amat penting. Dasar Pelajaran Kebangsaan yang berteraskan Penyata Razak 1956 jelas menegaskan tujuan dasar pendidikan sebagai alat perpaduan bagi rakyat negara ini, khususnya di kalangan kanak-kanak sekolah. Bahasa Kebangsaan sebagai bahasa pengantar yang seragam bagi semua jenis sekolah dilihat sebagai satu ciri yang paling penting dan perlu dilaksanakan sepenuhnya secara beransur-ansur.”

 

“4.2 在达致国家团结的目标方面,教育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以《1956年拉萨报告书》为核心的国家教育政策,明确地强调教育政策的目的,是作为团结国民的工具,特别是在学童方面(即小学方面)。因此,国语(即马来语)作为所有类型学校(即各源流学校)的统一教学媒介语,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而且必须逐步全面实行。”

 

直至2000年初,教育部拟定的1995年《宏愿学校:概念与实施》文件内容方为民间所知,且于2000年7月25日,国阵最高理事会会议通过并宣布,国阵14个成员党一致同意设立宏愿学校。国阵政府强行兴建了5所宏愿学校,所幸在民间各界极力的反对下,政府欲假借《宏愿学校计划》落实《1956年拉萨报告书》主张逐步落实单元化教育政策的“最终目标”,逐步消除各源流学校的狠毒隐议程被挡下。

 

3.本会重申,在国家能够一视同仁地对待各族公民的权利与福祉,公正、开明地支持各源流学校发展的大前提下,本会都乐意和坚决地,支持任何促进国民团结和加强不同源流学生之间的交流。

 

可是,如果任何方面,包括希盟政府,欲假借加强不同源流学生之间的交流,以促进国民团结的名义,实质上却暗藏隐欲遂行单元化文教政策的议程,比如欲落实《1956年拉萨报告书》“最终目标”的《宏愿学校计划》,本会必定率同各方开明公正的群众予以坚决的反对。

 

本会也必须表明,绝对不是反对国民团结,也不是要“隔离”各族学生,不是反对学生交流,而是因为宏愿学校计划被利用来落实“最终目标”。

 

4.事实上,教育部学校组早于1985年7月28日,就曾提出一项名为“综合学校计划”。并且宣布将于1986年推行这项计划,即是打着加强国民团结名号,把国小、华小和淡小结合在一起,实质上就是要将各族学童置于同一个屋檐下,以共同团结语文(即马来语文)学习的学校制度铺路,这完全就是《宏愿学校计划》的前身。

 

当年在华社各党团的动员及激烈反对下,因此于该年11月7日,促使教育部与董教总进行会谈,最终双方同意以“学生交融团结计划”代替“综合学校计划”。在学生交融团结计划(RIMUP)下,各源流学校将联合成立一个由学校董事会代表、家教协会代表、校长、副校长和教师组成的委员会,自愿参与在上课时间外进行的8项特定活动(越野赛跑、徒步竞走、足球、篮球、英式女子篮球、手球、儿童运动会、清洁和美化校园),且不能以任何形式涉及各校的媒介语文、课程、行政、宗教和学术,不能破坏学校的特征和地位,使各校提高合作,共同受惠。而教育部学校组出版1986年《学生交融团结计划指南》(Buku Panduan Rancangan Integrasi Murid-murid Untuk Perpaduan),并挑选18组55所小学于1986年初试验推行该计划。

 

事实上,《学生交融团结计划》也真正的在有关学校实施了几年,也取得不错的成果,可是后来却又被教育部束之高阁。约于2010年,教育部又再次推行《学生交融团结计划》,各源流小学也在这项计划下,举办各种跨族群活动,让各源流学校的学生一起进行活动,促进各族学生之间的交流,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有关单位并没有积极及大力的支持,尤其是在经费的投入及支持,更是其中的关键。

 

本会表明,只要当局能夠秉持公正及开明地支持各源流学校发展的大前提下,将坚决地支持任何促进国民团结和加强不同源流学生之间的交流,特别是教育部与董教总达成共识的1986年《学生交融团结计划指南》。

 

本会吁请政府必须重视及编列预算,以提供充足的经费,推广学生交融团结计划。

第91次董总各州属会联席会议

第91次董总各州属会联席会议

第91次董总各州属会联席会议

大会提案

2018年8月25

 

1. 大会促请教育部长马智礼尽速与董教总代表会面,以商讨政府承认华文独中统考证书等华教课题。大会促请教育部设立包括教育部与董教总代表在内的联席会议,以作为政策沟通平台,定期讨论我国教育和华教课题,寻求解决或处理方案。

案由:

(1)今年5月31日,教育部长马智礼博士表示将在开斋节后会晤董教总,以探讨承认华文独中统考证书事宜。7月13日,教育部副部长张念群与董教总代表会面,承诺会安排董教总代表与教长见面,以进一步商讨包括政府承认统考证书等华教课题。但至今还没有任何消息。

 

2. 大会促请政府尽快兑现全面承认华文独中统考证书的承诺,作为进入国立大学和公共服务机构的录取资格。

案由:

(1)我们冀望政府履行大选承诺,尽快启动承认华文独中统考证书的工作,以吸纳独中人才,为国家作出贡献。

(2)我国华文独中统一课程,包括历史科在内,遵循国家教育课程标准的方针,在拟订课程标准过程中,是以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学科课程标准为蓝本,并规定国语为必修科目,符合国家宪法与国家多元教育原则。

 

3. 大会吁请政府依据国家多元文化现实,修改《1996年教育法令》,拟定和落实多元文化教育政策,公平对待和积极支持各源流学校发展,废除各种厚此薄彼的规定或偏差。

案由:

(1)我国多源流教育仍存在偏差和不公平之处,实与多元社会相悖,不利族群互动与融合。为此促请教育部尽快拟定《多元文化教育政策》的指导性文件,确保教育平等与母语教育之权利,进而推广和发展我国极具特色的多源流教育体系。这将能强化我国教育素质,改善族群关系,提升社会凝聚力。

(2)各源流学校是国家的宝贵资产,政府应公布和落实各项具体发展计划,以充分发挥各源流学校的优势,培养多元人才,凝聚人心,增强综合国力。

 

4. 大会吁请政府重新检讨《2013-2025年教育大蓝图》,修正不利于母语教育生存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案由:

(1)我国拥有多元民族、多元文化、多种语文、多种源流学校和多种宗教信仰。因此,政府的教育大蓝图应以符合我国多元社会特点为前提,实施多元团结理念,肯定母语教育的价值,保障其权利,确保各源流学校地位平等,获得公平合理对待及享有国家教育资源。

 

5. 大会促请政府批准增建华文独中或兴建华文独中分校,以满足人民接受华文独中教育的需求。

案由:

(1)华文独中为国家培养人才,对国家发展作出贡献是有目共睹。我国曾拥有164所华文中学,但是经过1960年代华文中学改制事件后,目前只有60所华文独立中学,导致我国共减少了104所华文中学(63.4%)。近15年来,我国华文独中面临学生人数持续上升的情况。学生总数从2003年的52,850人,增加至2018年的84,462人,共增加了31,612人或近60%。

(2)一些城市地区的华文独中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进而加剧学生爆满及校地空间不足的问题,因此需要增建华文独中或兴建华文独中分校以满足需求。

 

6. 大会吁请政府正视华社广大意愿,恢复已故林连玉先生的公民权。

案由:

(1)1961年,马来亚联邦政府以“(1)你(林连玉)故意歪曲、顛倒政府的教育政策,有计划的煽动对最高元首、联邦政府的不满;(2)你(林连玉)的动机含有极端种族性质,以促成各民族间的恶感和仇视,可能达成骚乱。因此联邦政府准备以联邦宪法第25条下令褫夺你的公民权。”两个理由要褫夺林连玉先生的公民权。

(2)实际上,这都是莫须有的罪名,当年身为华校教总主席的林连玉先生,领导华社极力反对政府把华文中学改制为英文中学,因而于1961年遭吊销教师注册证,以及最终于1964年被褫夺公民权。尽管如此,林连玉先生依然继续留住在我国。虽然林连玉先生于1985年12月18日逝世,华社依然深切希望政府恢复林连玉先生的公民权。

 

7. 大会促请政府取消在微型小学推行的“复级班计划”,以利惠各微小学生的学习。

案由:

(1)    教育部于2018年在人数少于30人的微型小学复办“复级班计划”, “其目的是为了重新整合全国师资及节省开销”。可见,教育部匆匆推行此“复级班计划”并非以教育为考量,其目的乃着眼于经济理由,即节省开销,及把教师调离。这项政策不但损害了微小学生的学习,同时也增加了教师的负担与压力。因此促请政府取消这项不公与偏差的计划。

 

8. 大会促请政府恢复“国民型中学”的法定地位,履行政府对国民型中学当年的各种承诺。

案由:

(1)    政府必须兑现当年把华文中学改制为国民型中学的承诺。《1996年教育法令》废除了“国民型中学”的法定地位,并把其归纳为“国民中学”。此种行径在法、理及情方面都说不通,明显违背当年的承诺。政府必须修改教育法令,以恢复国民型中学使用“SMJK”的名称。

 

9. 大会促请政府对民间非营利教育机构或社团,为推动教育事业所得剩余(Surplus)和所筹获的义款,应自动对有关捐款人和受益单位予以豁免缴税,以鼓励更多民间团体为国家教育事业作出贡献。

案由:

(1)长期以来,民间成立各类的非营利教育机构或社团,自动自发和义务地出钱出力,以弥补国家在教育领域的不足,协助国家栽培了大量的人才。这种来自于民间自愿自动的参与,实质就是无私地为国家作出无偿的服务,国家理应给予拨款以示鼓励和支持,让这类机构和社团能够做得更好,为国家贡献更多。

 

10. 大会促请教育部委任董总与教总的代表出任“国家教育顾问理事会(MPPK)”成员。

案由:

(1)教育部长马智礼博士于2018年8月16日委任7人作为第一批2018年至2020年国家教育顾问理事会(MPPK)成员,以强化国家教育政策及制度。

(2)董总与教总作为民间教育团体,半个世纪以来,为维护和发展华校献策献力,已树立起其作为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发言人和华社民办教育领导机构的鲜明形象。有鉴于此,董总与教总受委为国家教育顾问理事会成员,不但深具代表性,而且在促进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发展方面发挥关键的作用。

董总重申一贯立场 制度化增建各源流学校

董总重申一贯立场 制度化增建各源流学校

董总文告

2018年7月2日

 

董总重申一贯立场

制度化增建各源流学校

 

针对马华署理总会长拿督斯里魏家祥博士表示,他与马华总会长拿督斯里廖中莱曾在去年10月10日,向董总主席和教总主席汇报增建和搬迁华小的地理位置和因由,董总当初没有反对增建和搬迁华小的选址,但董总在今年6月29日文告中却质疑选址问题,董总特此发表文告如下:

 

1.  本会重申,在争取增建华小方面,所秉持的原则及立场就是制度化增建华小。无论是前朝国阵政府还是希盟政府,本会坚持必须比照增建国小的方式一样,制度化增建足够的包括华小等各源流学校,并且必须由政府承担全部的经费和土地。

 

2.  本会表明,本会领导于去年10月10日在与马华总会长廖中莱和署理总会长魏家祥会面时,提呈了一份华教备忘录,其内容涵盖当前迫切需要处理的华教课题,包括促请政府批准董总申办附属华文独中,制度化增建华小,公平拨款给华小,承认华文独中统考文凭以及制度化拨款给华文独中。

 

本会主席在去年11月12日在槟威董联会会庆晚宴致词时,对“10+6”增建和搬迁华小的选址理由不够明确一事已提出了看法;同年11月18日召开的董总中央常务委员会会议,也对有关“10+6”增建和搬迁华小的课题进行讨论,议决向董总各州属会确认各州需增建华小的数量及明确增建的地理位置。本会主席在今年1月21日报章专访报道中,表示有关获准增建和搬迁的16所华小当中,大部分都是座落在这几年刚动工兴建的几个新发展区,而根据董总调查全国各地需要增建华小的地区,都不是所宣布的“10+6”所华小的所在地。

 

综上所述,拿督斯里魏家祥指责“董总当初没有反对增建和搬迁华小的选址”的谈话是不成立,本会敬请拿督斯里魏家祥参考及慎言。

 

3.  本会指出,今年5月9日全国大选后,柔州5所新建华小和2所迁校华小建委会秘书拿督陈书北认为,希望联盟政府代议士应协助尽快批下拨款,确保华小顺利建成和迁校,尤其首期建设所需要的2000万令吉拨款。这令人不解,难道赶在大选投票前举行的几所华小建校动土礼,是在没有政府拨款的情况下进行的吗?从去年10月26日宣布批准增建10所华小和搬迁6所华小,直至今年4月7日国会解散之前的5个多月时间内,当时的政府到底有没有正式批准发出所需的建校经费拨款?为何当时没有拨出政府的学校保留地给全部的16所华小建校,反而要房屋发展商捐地建华小?

 

针对新任教育部长马智礼近日宣布将检讨“10+6”增建和搬迁华小计划当中的其中8所新增华小。本会主要的意见及用意,是敦促教育部所检讨的事项,不仅仅只是应厘清上述疑问,同时也要求政府在人口稠密及有迫切需要增建华小的地区,选择合适的校址增建华小。

 

4.  本会吁请朝野政党,放下党派倾轧,从尊重母语教育、根据社会教育需求的大前提,予以解決问题。随着新政府上台,我们期待新政府能够展现改革的决心,拿出诚意,彻底抛弃前朝的单元化教育政策,平等合理对待各源流学校。我们建议新政府一改前朝的黑箱作业,以开放透明的态度,成立一个囊括朝野政党、相关教育团体和学者的委员会,集思广益,广泛咨询,重新检讨前朝的华小及淡小增迁政策,从教育需求和专业的角度,一劳永逸解决问题。

2018年董总会员代表大会 大会提案

2018年董总会员代表大会 大会提案

1.       大会吁请政府依据国家多元文化现实,拟定及落实多元文化教育政策,重新检讨《1996年教育法令》和政策。

案由:

(1) 我国多源流教育仍存在偏差与不公平之处,实与多元社会相悖,不利族群互动与融合。为此,我们要求教育部尽快拟定《多元文化教育政策》的指导性文件,确保教育平等与母语教育之权利,进而推广与发展我国极具特色的多源流教育体系。唯有这样才能强化我国教育素质,改善族群关系,提升社会凝聚力。

 

2.       大会吁请政府重新检讨《2013-2025年教育大蓝图》,修正不利于母语教育生存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案由:

(1) 我国拥有多元民族、多元文化、多种语文、多种源流学校和多种宗教信仰,因此政府的教育大蓝图应以符合我国多元社会特点为前提,实施多元团结理念,肯定母语教育的价值,保障其权利,确保各源流学校地位平等,获得公平合理对待及享有国家教育资源。

 

3.       大会吁请政府公平对待各源流学校,积极支持它们的发展,并废除在建校、拨款、师资等方面的各种厚此薄彼的规定或偏差。

案由:

(1) 各源流学校是国家的宝贵资产,政府应公布和落实各项具体发展计划,以充分发挥各源流学校的优势,培养多元人才,凝聚人心,增强综合国力。

 

4.       大会促请政府尽快兑现全面承认华文独中统考证书的承诺,作为进入国立大学及公共服务机构的录取资格。

案由:

(1) 我们冀望政府履行大选承诺,尽快启动承认华文独中统考证书的工作,以吸纳独中人才,建设国家,为国家发展作出贡献。

(2) 我国华文独中统一课程,包括历史科在内,遵循国家教育课程标准的方针,在拟订课程标准过程中,是以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学科课程标准为蓝本,并规定国语为必修科目之一,符合国家宪法与国家多元教育原则。

 

5.       大会促请政府批准增建华文独中或兴建华文独中分校,包括加影华文独中等,以满足人民接受华文独中教育的需求。

案由:

(1) 华文独中为国家培养人才,对国家发展作出贡献是有目共睹。我国曾拥有164所华文中学,但是经过1960年代华文中学改制事件后,目前只有60所华文独立中学,导致我国共减少了104所华文中学(63.4%)。近15年来,我国华文独中面临学生人数持续上升的情况。学生总数从2003年的52,850人,增加至2017年的85,199人,共增加了32,349人,即61.21%。

(2) 一些城市地区的华文独中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进而加剧学生爆满,校地空间不足的问题,因此需要增建华文独中或兴建华文独中分校以满足需求。

(3) 联邦政府应尽快批准董总要在加影开设华文独中的申请。 雪州行政议员及加影州议员许来贤应尽快兑现大选承诺拨出土地, 同时协助兴建与拨款事宜。政府也应该尽快批准全国各地申办华文独中或分校的需求,如柔佛州昔加末华文独中。

 

6.       大会促请政府取消在微型小学推行的“复级班计划”,以利惠各微小学生的学习。

案由:

(1) 教育部于2018年在人数少于30人的微型小学复办“复级班计划”,据前教育部副部长拿督张盛闻的说辞,“其目的是为了重新整合全国师资及节省开销”。可见,教育部匆匆推行此“复级班计划”并非以教育为考量,其目的乃着眼于经济理由,即节省开销,及把教师调离。这项政策不但损害了微小学生的学习,同时也增加了教师的负担与压力。因此促请政府取消这项不公与偏差的计划。

 

7.       大会促请政府恢复“国民型中学”的法定地位,履行政府对国民型中学当年的各种承诺。

案由:

(1) 政府必须兑现当年把华文中学改制为国民型中学的承诺。《1996年教育法令》废除了“国民型中学”的法定地位,并把其归纳为“国民中学”。此种行径在法、理及情方面都说不通,明显违背当年的承诺。政府必须修改教育法令,以恢复国民型中学使用 “SMJK”的名称。

 

8.       大会促请政府对民间非营利教育机构或社团为推动教育事业所得剩余(Surplus) 及所筹获的义款应自动对有关捐款人及受益单位予以豁免缴税,以鼓励更多民间团体为国家教育事业贡献。

案由:

长期以来,民间成立各类的非营利教育机构或社团,自动自发地义务地出钱出力,以弥补国家在教育领域的不足,协助国家栽培了大量的人才;这种来自于民间自愿自动的参与,实质就是无私地为国家作出无偿的服务,国家理应给予拨款以示鼓励与支持,让这类机构及社团能够做得更好,为国家贡献更多。至于这些非营利教育机构及社团提出的“豁免缴税”要求,本来就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