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总与各州属会第89次联席会议 大会提案

董总与各州属会第89次联席会议 大会提案

1. 大会坚决反对教育部在华小推行“双语言课程计划”Dual Language Programme(DLP);以及吁请全国华小董事会和家教协会站稳立场坚拒实行“双语言课程计划”,以维护华小的特征。

案由:

(1)    教育部将于2017年在华小推行“双语言课程计划”。有关计划的推行,势必蚕食华小的特征。因为这不但违反了母语教学的原理,更是破坏了华小以母语作为各个科目主要教学媒介语的特征。

(2)    要提升国民对英语的掌握能力,教育部应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全面改革英文科的教学,包括课程纲要、教材、师资和教学法等。

(3)    董总联合六大华团于2016年7月展开的全国华小签名运动,获得全国各地董家教的签盖支持,这显示了华小坚决反对实行“双语言课程计划”的决心。

 

2. 大会促请政府即刻全面承认马来西亚华文独中统考证书,作为进入国立大学及公共服务机构的录取资格。

案由:

(1)    董总领导过去已积极向政府相关部门进行会面商谈,更针对各种技术上的问题进行研讨。其中包括华文独中课程纲要以及华文独中统考与大学先修班的水平衡量。但至今只有一些州政府(砂拉越、槟城、雪兰莪)承认统考证书,让独中生进入州政府管辖的大专学院深造与属下官联公司就职。砂拉越州政府更开放其州级公共服务局予统考文凭持有人申请,成为该州州级公务员。

(2)    华文独中统考证书已普遍受到国外著名大专学府的认同与肯定,也不乏统考生在国际顶尖知名大学深造。华文独中为国家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贡献实不容置疑。政府应承认独中统考证书,以避免人才外流造成国家损失。

 

3. 大会促请政府修正《2013-2025年教育大蓝图》内不利于母语教育生存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案由:

(1)    我国拥有多元民族、多元文化、多种语文、多种源流学校和多种宗教信仰,这是国家的资产和优势。因此,教育法令、政策和大蓝图必须以符合我国多元社会特点为前提,实施多元团结理念,肯定各族母语教育的价值,保障其权利,确保各源流学校地位平等,并获得公平合理对待及享有国家教育资源。

(2)   砂拉越首长丹斯里阿德南于2016年9月7日表示,“统一并不代表团结,多元化也能团结国人”。政府应该认同多元化的社会也能带来国民团结,同时也正视各族的需求,提供解决的方案。

 

4. 大会呼吁董事会应该了解本身的权利,亦须行使董事会主权,以维护华小和捍卫华教的发展。

案由:

(1)    华文小学董事会在教育法令里具有明确规定的权利和职责。 作为华小的拥有者和管理者,董事会具有管理上的权利以及与此有关的权利。其中包括董事会的权利包括监督华小办学以确保华小不变质、关注教育法令、政策和各种行政措施对华小的不利影响、管理学校食堂、贩卖部、礼堂等的管理权利。

(2)    董事会除了应该了解本身的权利以外,更应行使董事会主权,以维护华小和捍卫华教的发展。全体华教工作者、各州董联会、董教联合会和各区华小发展工委会应该保持高度的警惕,关注各地华小董事会的动态,董联会和董教联合会也应和董总合作,及时处理学校所面对的问题。

(3)    教育法令并没有所谓的“全津贴学校”(Sekolah Bantuan Penuh)和“半津贴学校”(Sekolah Bantuan Modal)的分类和用词,也没有规定以校地拥有权作为发出资助拨款和资本拨款的依据。多数华小校地非属中央政府,教育部所制定的“全津与半津”学校分类作法不但是法外立法,更是否定华小的地位与权利,限制华小的发展空间。民间以私人土地协助国家办教育和培养人才,理应获得赞扬与肯定。无论校地属于中央政府、州政府、学校董事会、教会或私人的各源流小学都是国家教育体系内的学校,理应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5.  会坚决反对合并、关闭微型华小,并促请政府发布对各源流微型学校所采取的政策和具体措施方案,以改善它们的软硬体建设和学生学习表现。

案由:

(1)    董总的基本立场是反对合并、关闭微型华小;要求政府制度化拨款、拨地增建华小;反对以迁校取代增建华小。

(2)    各源流微型学校学生所应享有的教育权利和资源,是一项受教育的基本人权和公民权益,不论学生人数多寡,政府都有责任给予照顾,改善他们的教育状况。政府应公布对各源流微型学校的政策和具体措施方案,让社会各界参与讨论和拟定。

 

6. 大会呼吁华教同道全力支持与配合《马来西亚华文独中教育蓝图》草拟工作。

案由:

(1)    为了确实有效地推动华文独中教育改革,确保马来西亚华文独中教育质量及持续发展,董总特別设立“华文独中教育蓝图”专案小组,以集结专家学者和华教办学者,全面检讨2005年发布的《华文独中教育改革纲领》,并扎扎实实地针对全国华文独中的现况进行普查,全面搜集华文独中董事、校长、教师、学生、家长、校友及关心华文教育的人士的宝贵意见,并在这基础上拟定《华文独中教育蓝图》,以描绘华文独中未来10年的发展方向与愿景。

计划耗费三年的时间来完成《华文独中教育蓝图》,即在2016年完成华文独中普查工作、2017年拟出初步报告及展开全国咨询,及2018年完成最终版本。在这三年期间,特別是在收集资料与意见的过程中,董总衷心期盼各方,尤其华文独中的同道,能给予全力的协助与支持,让这项艰巨但深具意义的工作,得以落实。

董总促请张盛闻依事实发言 促公布增建华小政策和程序

董总促请张盛闻依事实发言 促公布增建华小政策和程序

董总今日发表文告,针对教育部副部长张盛闻日前发表“政府从未有不允许增建华小的政策”言论,认为这是对当前争取增建华小所存有的困境,所采取掩耳盗铃的作法,并要求他立即以书面形式公布制度化增建华小的政策和程序,以证明其言论的真实性。董总文告全文如下:

 

  1. 本会强调,董总和各华团长期以来都向政府提呈许多备忘录,要求政府按社区人口和教育需求增建华小。此外,增建华小所面对的种种困境,以及从全国、各州到地方上要求政府增建华小的民意,也获新闻媒体广泛报道。但是,政府往往在全国大选或补选才宣布批准增建或搬迁华小,甚至没有完全承担建校所需的全部经费和土地,荒废时日才建竣。其实,政府没有制度化增建华小的政策和措施,反之以搬迁微型华小取代增建华小。副部长张盛闻的说话充分表明其不但对此华小困境好像“茫然不知”,同时是一项严重歪曲事实,并没有依据事实的发言。
  2. 若按照副部长张盛闻声称的“政府从未有不允许增建华小的政策”言论,那么为何会发生许多微型华小被迁至人口密集区,以及白沙罗华小迁校事件中出现8年抗争的困苦斗争?
  3. 因为政府实行单元化教育政策,导致增建华小面对困境,所以才会出现“华小一所都不能少”的现象。全国各地华社和董家教校友成员,坚持维护微型华小的生存,不要有关华小关闭,以免成为民族罪人。因为每关闭一所,就是失去一所华小的办校注册准证,导致华小数量减少。
  4. 既然副部长张盛闻声称“政府从未有不允许增建华小的政策”,那么他就有责任证明其言论的真实性,吁请副部长张盛闻立即以书面形式,公布制度化增建华小的政策和程序,包括列明政府如何分配学校保留地和建校拨款以增建华小,以及如何把增建华小纳入政府所实行的每五年度大马计划、每年财政预算、教育部教育发展蓝图和建校计划,以及学校规划指南。
董总促请张盛闻依事实发言 促公布增建华小政策和程序

董总认为教育部问卷调查不客观及有所偏差

针对教育部展开的“通过教育促进团结5年路线图”问卷调查涉及敏感问题,已引起华教人士高度关注,董总认为有关的问卷调查是不够专业及有引导性,董总特此发表文告如下:

  1. 作为重大意义的团结政策,是必须邀请非政府组织(NGO)及有利益相关者,包括教育团体如董教总、校友会等讨论,询问意见及看法,不宜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来收集各方的意见,否则少数族群的意见必然会被忽略。
  2. 网上的问卷调查,基本上是很难做到客观及准确,不能够作为制定一项政策或重大计划的基准。
  3. 就算采用网上调查的方式,本会认为问卷及民调进行前,必须要有宣导期,让非政府组织、社团、相关利益者及公众人士,包括家长提出看法、反建议等,不是随随便便挂上网就是问卷调查。
  4. 况且,有关问卷设定不客观及偏差,同时也有引导性,无法作出公平的评量。
  5. 因此,本会吁请教育部应该广邀各有关团体及非政府组织一起探讨团结政策,勿贸贸然制定任何影响深远的政策。

董总促请教育部必须健全国民型中学及国民中学华文班师资培养体系

董总促请教育部必须健全国民型中学及国民中学华文班师资培养体系

董总促请教育部必须健全国民型中学及国民中学华文班师资培养体系,必须即刻解决国中与国民型中学的华文教师师资严重短缺问题,同时杜绝一再让类似苏丹依德利斯教育大学中文组毕业生被派往技职学校和全寄宿中学事件的出现。

 

针对苏丹依德利斯教育大学中文组22位毕业生有18位被教育部派往技职学校和全寄宿中学事件,董总特此发表文告如下:

 

  1. 本会坚决认为苏丹依德利斯教育大学中文组,其课程设置是以第一语言教学法作为学术训练,为将来到国中及国民型中学教授华文做准备。据了解,技职学校和全寄宿中学的华文课与国中及国民型中学的华文课是有很大的差别,基本上是没上过华文课的学生。因此,苏丹依德利斯教育大学中文组的毕业生被派往技职学校和全寄宿中学,以第二语言教学法教导非华裔学生。对中文组毕业生来说,不仅学无所用,甚且教学资源被滥用。
  2. 这样不按实际需要的调派方式,不但违反了当初设立中文组的目的和宗旨,也违反语文教学原理,没有依据教育原理去处理教育事务,是有关官员不专业的表现,这同时也是对教育部欲达成与落实教育大蓝图来说,是背道而驰的做法,又如何说服国人相信要致力提升马来西亚成为一个国际教育学术中心的宏愿
  3. 本会促请教育部必须健全国民型中学及国民中学华文班师资培养体系,必须反省及即刻解决国中与国民型中学的华文教师师资严重短缺问题,以免对学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和不利学习,并保障全体学生的利益。同时必须杜绝一再让类似苏丹依德利斯教育大学中文组毕业生被派往技职学校和全寄宿中学事件的出现。

董总、教总、独大三机构联合文告

董总、教总、独大三机构联合文告

关于叶新田在2016年8月3日,在一项记者会上针对董总、教总和独大三机构对董教总教育中心提出的法律诉讼的谈话,三机构发文告如下:

 

1.  三机构与叶新田等人的官司,主要要解决的重点是:

  • 董教总教育中心这家公司的管理权;以及
  • 公司董事会组织结构是否可以任意改变的问题。

 

2.  三机构入稟法庭,关键是要法庭判决,按据马来西亚的法律精神,厘清董总、教总和独大对董教总教育中心和新纪元学院的管理权,即个人会员是否可以制造所谓的大多数,违反先贤创办董教总教育中心的原意,把教育中心和新院两个华社的资产,变成由个人会员主导董事部。

 

3.  三机构提呈的法律诉讼,共分成三项:

  • 2015年10月10日召开会员特別大会,修改公司规章,彻底修订董事会结构,把董总、教总和独大的董事会人数各从5人削减成2人,即总共15人变成只有6人;
    • 针对批准修改章程条文的部长,三机构提出“司法检讨”要求;
    • 三机构也按公司法181条,少数被无理压迫,入稟法庭,要求厘清三机构的拥有权是否可以修改。

 

4.  叶邹原本是以董总主席及署理主席身份代表董总出任董教总教育中心主席及署理主席职位,然而当他们已失去董总的身份地位后,仍继续霸着董教总教育中心的董事主席和义务秘书职。

 

5.  众所周知,董教总教育中心和新纪元学院名副其实属于董总、教总和独大三机构在1994年所共创。必须回到1994年,按着22年来的轨迹,才能在公正和民主的基础上,厘清三机构在董教总教育中心董事部的代表性及管理权。叶邹肆意改变董教总教育中心董事部的结构,进一步削弱三机构在董事部的代表性以及主导地位,此举已违背了当年华社及董教总创办华文高等学府的初衷。

 

6. 三机构重申,绝对不会放弃对董教总教育中心和新纪元学院的管理主权,必然会抗争到底。因为,那是华社托管给三机构的责任。当年,董教总领导人毅然肩负起创办新纪元学院的重任,以完善母语教育体系; 今天却看到叶邹团伙不惜一切手段,使到董教总教育中心和新纪元学院的创办初衷变质。为了维护华社的教育资产,不负华社所托,三机构将会通过舆论谴责和法律途径,取回属于三机构的主导地位和管理权,责无旁贷。

 

7. 三机构呼吁叶邹,审时度势,一切必须以民族大业为重,一切以华文教育福祉为要,不要执迷于内部权力斗争,破坏先贤所建立起来的华教百年基业。我们也吁请华团密切关注事态的发展,并采取必要的行动来阻止叶邹的所作所为,以确保华社资产的完整性。

董总不承认“半津”与“全津”学校之分 吁请董事会站稳脚步

董总不承认“半津”与“全津”学校之分 吁请董事会站稳脚步

董总针对国内华文学校欲将原本的“半津学校”申请为“全津学校”一事,发表声明,全文如下:

  1. 无论是在《1957年教育法令》或是《1961年教育法令》,还是《1996年教育法令》里,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全津贴学校”(sekolah bantuan penuh)和“半津贴学校”(sekolah bantuan modal)的分类和用词。根据《1996年教育法令》,政府资助学校有权获得资助拨款(grant-in-aid)和资本拨款(capital grant)这两种拨款(或称为行政拨款和发展拨款),没有所谓只能获得一种拨款或一半拨款,也没有规定以校地拥有权作为发出资助拨款和资本拨款的依据。
  2. 依据《1996年教育法令》第53条(1)及第53条(3)规定,国民型小学及部长所指定的学校必须有董事会。贸然将“政府资助学校”转换成“政府学校”恐将导致董事部失去学校管理权。
  3. 多数华、淡小校地非属中央政府,教育部所制定的“全津与半津”学校分类作法不但是法外立法,更是否定华、淡小的地位与权利,限制华、淡小的发展空间。民间以私人土地协助国家办教育和培养人才,理应获得赞扬与肯定。无论校地属于中央政府、州政府、学校董事会、教会或私人的各源流小学都是国家教育体系内的学校,理应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4. 一些校地属于政府的华文小学,也向华社募捐筹款以推行建校或扩建计划。同样的,好些新村华小的校地虽属于政府,却未曾获得政府的全部的教育拨款。
  5. 本会坚决要求政府撤销1998年“学校扩建和重建指南”、废除“全津贴学校”和“半津贴学校”的法外立法之区分,以及纠正将“政府学校”等同于“全津贴学校”以及把“政府资助学校”等同于“半津贴学校”的严重错误做法。
  6. 呼吁全国华教工作者须关注此课题。已决定申请转换为全津学校地位的董事部,立即停止相关动作,并与董教总等教育团体讨论交流,方做出妥当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