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总乐见联合政府成立 冀保障母语教育维护多元根基

董总乐见联合政府成立 冀保障母语教育维护多元根基

董总文告

2022年11月24日

董总乐见联合政府成立

冀保障母语教育维护多元根基

 

我国实现第三次政权和平转移,为民主转型写下崭新一页。董总乐见第十五届大选后的政治僵局落幕,在此祝贺安华出任第十任首相,期许新政府保障母语教育发展,守护多元社会根基。

 

新政府任重道远,内外挑战艰巨,必须迎难破局,让国家重返正轨,凝聚民心。我们希望新成立的联合政府有志一同,致力促进经济发展和转型,着力改善民生,让国人感到新气象、新希望。

 

与此同时,我们也期许新政府落实选举承诺,戮力保障多源流教育体系的发展,维护母语教育的平等权利。唯有认清多元社会现实,贯彻多元开放的施政理念,才能维系社会和谐,长治久安。

 

这是我们对新政府最殷切的企盼。

董教总提三大教改诉求 吁候选人公开政策辩论  

董教总提三大教改诉求 吁候选人公开政策辩论

董总与教总联合文告

2022年11月3日

董教总提三大教改诉求

吁候选人公开政策辩论

 

第十五届国会选举参选登记在即,除了公布竞选纲领外,董教总要求各政治联盟或政党候选人尽速进行公开的政策辩论,阐述执政理念与政策主张,秉持多元、平等、包容的原则,公平合理地分配国家教育资源。同时,呼吁各界踊跃投票,共同决定国家的未来。

 

马来西亚四年前虽然实现首次政党轮替,却因政局剧变而换了三次政府。威权体制遗绪未除,民主转型受挫,族群政治幽灵萦绕,矛盾分歧待解。多元国情下最迫切的挑战,当属单元与多元之争,民粹右翼時而左右政治风向。我国要向上提升,不能向下沉沦,唯有停止操弄民粹,尊重差异,互相包容、体谅,才能塑造新的政治文化。

 

民主国家的定期选举是一种政治契约关系,候选人提出政见,允诺当选后兑现竞选支票。不过,选举是拼政绩、立愿景,并非滥开支票,候选人必须提出完整的政策愿景,接受各界检验与质询。为此,我们要求所有政党联盟或政党候选人,进行政策辩论,拿出具体政见论述,让社会尽速回归公众事务的理性思辨。

 

董教总长期以来提出的教育改革建议与权利诉求亟待落实,我们从全民教育权益的角度,举其萦萦大者,希望朝野政党联盟或政党候选人正视回应,并信守承诺,当选后戮力达成:

 

一、制定多元文化教育政策,保障各族母语教育

依据马来西亚多元社会特色的国情事实,修订1996年《教育法令》及《2013-2025年教育大蓝图》,以尊重多元、包容差异的多元文化教育政策,取代不利于各族母语教育存续的单元措施。

 

修宪增列“母语条款”,积极保障、提倡和推广多元文化,视各族母语为国家重要文化遗产,以及不可剥夺的公民权利,确保各族语言与文化皆受平等的保存与发展。与此同时,实事求是地反映和传播历史原貌,肯定各族群对马来西亚开邦立国的贡献事迹,以促进族群关系,加强社会凝聚,发挥多元优势,推动国家繁荣。

 

二、保障教育平等权利, 提升国家整体教育素质

按照城乡地区的教育差距,以及有关社区各族人口的数量,依比例原则或实际需求制度化公平分配国家教育资源,保障校园环境安全,维护教学设备质量,完善师资培训调派、全面提升教育素质,整体推进国家实力。

 

政府应纠正种种沉疴痼疾,力求各族群乃至各阶层的莘莘学子获得公平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包括摒弃以“校地拥有权”来给予“政府学校”和“政府资助学校”差别待遇;一视同仁地向所有学校(包括国小、华小、淡小、国民型中学、宗教学校、独中、非营利民办高等学府等)合理拨款;制度化拨地拨款增建或搬迁各源流学校;建立科学且透明的师资培训与调派制度,确保各源流学校的高职和师资具备相关资格;以学术专业角度全面鉴定并承认华文独中统考证书;恢复“国民型中学”的法定地位并兑诺改善其发展困境;提供税务优惠配套以鼓励民间非营利教育机构的贡献;加强中学公民教育课程中有关多元文化内容的广度与深度。

 

三、落实教育分权制, 杜绝政治过度介入与滥权

将中央集权的教育权限下放,中央政府制订政策、方针与监督各级教育行政,州政府拥有教育行政与管理权,负责管理州内各类教育机构,县区与学区学校推动在地化教改。

 

成立具有法定地位的教育监察委员会,并确保其向国会负责与提呈年度报告的独立性,以便有效监督教育部行使公共权力的运作,强化施政效率,防止滥权弊端,以及政治介入所造成的不公与偏差。民众可就管理不善、违法行政、不公平、歧视、滥权、不回覆、拒绝提供资讯、不合理的延迟等理由向委员会申诉。

 

多元平等乃不可逆之国际潮流,亦是民主国家的核心价值与开放进步的重要指标。作为马来西亚多元国情的政府,务必洞悉国内现实,同时明察世界趋势,视我国各族语言和文化为瑰宝资产,推动母语教育,落实教育平等,提升教改效率,发掘竞争优势,抑制政治过度介入教育事务,让教育回归教育专业,以应对全球挑战,创造全民福祉。

 

我们吁请各族人民,全力支持任何主张多元文化教育平等的政党阵线以及国州议席候选人,踊跃投票履行公民责任,以期选出一个能为国家带来民主、自由、 廉洁、公平和多元团结的新政府。

制定和执行正确的师资调派 勿乱派师资影响教学和行政

制定和执行正确的师资调派 勿乱派师资影响教学和行政

董总与教总联合文告

2022年10月31日

制定和执行正确的师资调派

勿乱派师资影响教学和行政

针对教育部把原定在国小执教“国小华文”(Bahasa Cina Sekolah Kebangsaan, BCSK)和在国中执教“交际华文科”(Bahasa Cina Komunikasi KSSM)的教师,调派到国民型中学和国中执教华文科(Bahasa Cina)的错误举措,董总与教总发表文告,全文如下:

 

1.    董教总强调,有关被教育部保送到中国高等学府接受交际华语课程,采用第二语文教学法培训的毕业生,完全没有华小、国民型中学和国中的华文科教育背景,也没有SPM华文科资格,没有任何理由被调派到华小、国民型中学和国中执教华文科。教育部错误调派师资的举措,已经严重违背教学应有的实际需求与教育专业的精神,这些被教育部保送到中国高等学府接受交际华语课程,采用第二语文教学法培训的毕业生,被官员胡乱调派到国民型中学执教华文科,事实上已经超出他们的能力,对他们而言也是非常巨大的压力,他们也是无辜的受害者。

 

2.    董教总对教育部从过去至今一而再、再而三地错派不具华文资格教师或行政人员,扰乱华小、国民型中学和国中的学校行政,表达极大不满。教育部也曾把在教育部师范学院毕业的华小新任教师,错误地调派到国小执教国小华文,这些都是违背基本教育精神与不具专业的行为。

 

3.    我们严正呼吁教育部不再重犯这类错误,并邀请董教总参与制定决策的过程,以完善师资培训和调派的制度和运作机制。教育部应制定和公布纠正措施,发出明确书面通令或指示,确保官员按照通令或指示,负责地执行正确的师资培训和调派,而且对再犯师资调派错误的官员采取纪律行动以示惩戒,才能贯彻良好施政,取信于民。

南洋大学陈六使教育基金移交董总 助力华校师生进修深造  

南洋大学陈六使教育基金移交董总 助力华校师生进修深造  

南洋大学陈六使教育基金移交董总

助力华校师生进修深造

 

(加影17日讯)南大教育与研究基金会拨款500万令吉设立“南洋大学陈六使教育基金”,于10月15日中午,在董总举行捐款移交仪式。

 

南洋大学陈六使教育基金的成立宗旨,是弘扬陈六使献身华文教育的精神,传承和发扬南大精神,提供奖贷学金予家境贫寒、品学兼优的各民族华校生,以及资助文化与教育事业的发展。这项教育基金将全权交由董总管理,并且由董教总独中工委会奖贷学金委员会负责面试与遴选等工作。

 

陈大锦:4大项目,对华教意义重大

董总主席陈大锦指出,此教育基金分为四大项目:华文独中大学贷学金、国民型中学大学贷学金、华文独中师资培育专案计划助学金及独中教师教育助学金。其所发挥的意义非常重大,其作用和影响力也非常深远,董总将尽力协助莘莘学子解决在教育经费和升学方面所面对的问题。

 

他非常鼓励和欢迎欲前往国内外大学修读学士学位者提出申请,凡是持有华文独立中学高中统一考试证书或国民型中学的毕业生皆可申请。

 

同时,也欢迎高中毕业生及STPM毕业生踊跃申请 “独中师资培育专案计划助学金”。凡符合“华文独中师资培育专案计划”条件的学生将获得 “师培助学金”,作为大学学费等开销,但毕业后,依合约须履行在华文独中任教。

 

针对有意前往国内外大专研究所攻读硕博课程或作专题研究的独中教师,则可申请“独中教师教育专业助学金”。董总鼓励独中教师提升学历及教育专业水平,积极培养独中教育研究人才,促进独中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而提高整体教育质量。

 

董总主席陈大锦感谢南大校友会和教育基金会对董总的信任与支持,更感恩全球南大校友对华文教育的守护。

 

林忠强:饮水思源,全球南大校友半年内筹逾1700

南大教育与研究基金会执行董事林忠强博士发言时忆起当年初创南洋大学之际,动员整个新马华社,三轮车夫义踏、理发师义剪、舞女义舞等等,众志成城。今年是陈六使先生125岁冥诞暨逝世50周年纪念,南大校友饮水思源,发挥余光,南大教育与研究基金会主催成立“南洋大学陈六使教育基金”,自4月1日起,至今已筹获超过1700万令吉,可说缔造了另一个创举。

 

林忠强博士感谢南大校友与热心人士的大力支持,让这次筹款取得成功,也感谢董总受托管理500万令吉的“南洋大学陈六使教育基金”与常年颁发奖贷学金,造福莘莘学子。

 

林忠强(右五)代表南大教育与研究基金会移交500万令吉模拟支票给董总,由陈大锦(左六)接领。左起为杨安山、庄俊隆、吴小铭、杨应俊和陈友信;右起为陈培和、王宝玉、魏顺莲和林顺忠。

全体来宾合影

吉兰丹中华独中与国立高雄师范大学 签订合作备忘录 董总主席陈大锦讲词

吉兰丹中华独中与国立高雄师范大学 签订合作备忘录 董总主席陈大锦讲词

日期:2022年10月13日(星期四)

时间:下午4时50分

地点:线上会议

 

国立高雄师范大学代表,

吉兰丹中华独中代表,

各位嘉宾,

老师们,

同学们,

媒体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很高兴受邀出席吉兰丹中华独中与国立高雄师范大学签订合作备忘录仪式。

 

各位,董总于2020年委托国立高雄师范大学开发一整套的“全方位平台”校务系统,以供华文独中和董总使用。这个平台涵盖三个领域和7个子平台,每一个子平台下又设有多个子系统,即教学资源汇整领域下的语言教育平台和参考书目平台,学习能力检核领域下的学科能力平台、术科能力平台和课纲命题平台,以及人才资料库供应领域下的人才培养平台和生涯辅导平台。

 

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全方位平台校务系统在吉兰丹中华独中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这也更加坚定了华文独中朝向以资讯平台作为教育推广的决心。目前高师大与丹中在平台开发的进度顺畅,其中教务系统已完成80%、学务系统的创立已完成60%,而舍务系统和事务/总务系统已在计划中。

 

我深信透过本次的合作备忘录签署仪式,全方位平台的开发成功可期,届时丹中在办学上,无论是行政作业或是教务方面的规划,将更为顺遂及完善,对全国华文独中来说,这是一项重要的借鉴及参照。全方位平台的成功开发,将能够完善化学校的教务与学务系统,也是不少华文独中所迫切需要的。

 

对于国立高雄师范大学给予的协助,我在此致予崇高的敬意。期望未来高师大不但能够有更多校务运作系统服务提供给吉兰丹中华独中,也期望高师大及更多大学能够与我国华文独中合作,提供更高端的咨询与服务。

 

随着社会科技不断进步,全球各教育领域也在努求变和不断地改善,华文独中当然也须顺应这股教改大潮和与时并进,才能够应对时代的需求和挑战。我们的华文独中,特别是中小型的华文独中要做的更好,就必须在硬体和软体上有所改进。我们要创造现代化的学习环境,也要充满微笑和欢乐的校园,以及身心灵健康的学生和老师,实现“乐教爱学,成就孩子”的独中教育改革愿景。

 

高师大与董总关系密切,多次的合作双方都配合无间,希望在未来,我们继续在教育领域互相配合,为华文独中谋求更多惠利。大家一起加油!为华教继续努力!

 

祝各位安康,谢谢。

《马来西亚教育评论》第九期经出版 董总欢迎各界人士和团体洽购或下载

《马来西亚教育评论》第九期经出版 董总欢迎各界人士和团体洽购或下载

 

《马来西亚教育评论》第九期经出版

董总欢迎各界人士和团体洽购或下载

 

《马来西亚教育评论》是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董总)出版的教育类半学术性刊物。本刊第九期经已出版,分成纸本和电子期刊。欢迎各界人士和团体联系董总书坊洽购此纸本期刊,售价每本12令吉(未包含邮寄费),电话:03-87362337(分线:276、213),传真:03-87362779,电邮:[email protected],网址:https://publisher.dongzong.my;或可从《马来西亚教育评论》网页(https://www.dongzong.my/v3/book/mer.html)浏览和下载免费的电子期刊。本期内容涵盖国家文化政策座谈,以及4篇论文和1篇华教人物口述历史篇。

 

本期专题是国家文化政策。1971年国家文化政策提出了塑造国家文化的三项原则,在我国多元社会中引起诸多争议。直至2021年10月26日,旅游、艺术和文化部推出2021年国家文化政策。本刊特此举办一场题为“马来西亚国家文化政策之反思和前景“座谈,反思和探讨国家文化政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走向,并邀得三位学者或文艺实践者——陈穆红、曾维龙、黄爱明为引言人。本座谈内容包括:国家文化政策的由来背景和影响,新旧政策的异同点,民间社会的反应,民族国家和国族建构引发的严重问题,探讨替代性的治国理念,以及如何促进新的文化政策体现多元文化精神。

 

郭荣锦、林美燕〈2020年度华文独中统考迎难扬帆——千山我独行〉叙述在新冠病毒疫情期间,2020年度华文独中统考在重重困难下成功举办的历程。这包括与全国独中商议统考举办方案,调整统考作业,制定补考机制,成立统考防疫决策小组,公布经获卫生部认可的统考防疫标准作业程序指南,致函国家安全理事会以告知统考是在各校严格遵守防疫指南下进行的。

 

徐威雄〈回天无力长欷嘘——反对1920年学校注册条例运动百年回顾〉阐述海峡殖民地和马来联邦的1920年学校注册条例管制华文学校,令华社担忧华文教育存亡,引发各界广泛动员抗议,并通过团结各界,凝聚力量,集合华社公意,提出诉求,进行和平请愿。该反对学校注册条例运动被视为是本地华教运动的开端,影响深远且广泛,启发后来的维护与发展华教的运动模式。

 

沈天奇〈马来西亚华文小学发展概况〉介绍了本地出现华文私塾的初始年代和办学概况,以及现存华小的创办年份、创校者和华小类别,包括教会华小,沙巴“国民华小”,砂拉越的“双源流华小”和“政府小学”,并以许多统计表和学校名单来讲解华小的一些发展概况,例如学校规模(包括微型学校),学校津贴类别,城乡区学校数量、学生人数和教师人数,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

 

曾忆勤〈英属马来亚教会英文学校发展〉论及从荷兰殖民马六甲至英国殖民马来亚时期,由分属不同基督教会团体的传教士所创办的英文学校,并列举不同性质的教会英文学校(包括英华学校、男校、女校)的发展历程,对建立马来亚教育体系和现代教育的影响。

 

林玉娟、谢春美整理的华教人物口述历史篇〈依情、有理、依法 捍卫华教的生存与发展——刘锡通律师〉介绍了董总前总务刘锡通律师的家庭背景、童年至大学生涯,以及参与社团活动和华教运动的事迹,包括积极参与1970年代申办独立大学运动和1980年代初的独大诉讼案,以及在董教总领导人于1987年茅草行动遭逮捕期间,连同华教、华团同道并肩作战,稳定和凝聚华社力量,克服重重难关。